笔者:涛涛

​写于2021.12.28

佛法上路,最重要的几个概念是什么?

外伸、执着、贪嗔痴:

​首先我们要问,为什么最重要的是这几个概念,这几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我接触外伸这个词,最初是在意识内化。

​执着和贪嗔痴,则是到处都有。

​为什么这几个词重要?

​因为一切的修持和最终走向,都是为了去贪嗔痴,去外伸。

​这又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去贪嗔痴去外伸,有什么用?为什么这么多的圣人、高僧大德都走在这条路上?这条路到底通往哪里。

​之前几个月时间,我时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生活是什么?

​生活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感觉到迷茫,我感觉到不知所措。因为时间不断地走啊走,问题不断地呈现,我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世间的一切?有没有什么东西,我掌握了之后,就不怕行走于世间的?就能一切如愿,一切都满足的?

​我走啊走,我越来越发现,似乎并没有这样的东西,没有这样的真理。

​外伸,执着,就是一道锁,一道桥。架设在“自我”与“目标”之间。

​越是自我深重的人,这道桥的重力越大,将人锁于那遥远飘渺的“理想”之中。最重的锁,会将人永远的锁在最远的地方。他的心永远不能落地,永远没有空间。

​目标是怎么产生的?或者说,我“想要”某某的念头中,这个“想要”是怎么产生的?

​如果深究内心,我们会发现,其实人只有两种倾向的情感。一个是正向,一个是负向。

​正向让我们感受到激励,觉得更要往那个方向走,负向让我们感觉到惩罚,让我们要避免向那个方向走。

​换句话说,目标无非是我要得到更多的奖励,或是我要更少受到惩罚。

​一旦有了这个目标,或者说有了这个执着,执着越重,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就会被意识打得越开:意味着,我越是需要那个“理想中的状态、境地、目标”,我越不能接受现实,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割裂就越严重,对现实的排斥就越严重。

​去外伸,去贪嗔,有什么用?就是为了重新弥合这个割裂。

​假如我们真的仔细去查探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是我们不能舍弃的吗?

​从最终极的本质看,人所需要的就是一天三餐饱腹,一张床上的一顿梦。

​执着令我们离现实远了,执着令我们离实相就远了。

​好,说完执着,就又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lila姐常说的直面。从小秘境的开始到结束,直面这个概念贯穿始终。

那么,就要说到直面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直面不是,我要理解我内心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是我要知道内在发生了什么事,以至于我能选择更好地面对方式。

​有时候,如果去探讨直面,或者从概念的角度去寻找答案,是会被Lila姐当头棒喝的。我印象最深的Lila姐其中一句话就是:认同即是阻滞。

为什么认同即是阻滞?

因为一切概念,都不过是用来分别的。长与短对,曲与直对,好与坏对。一个概念的产生,离不开另一个相对的概念。

分别了,就会产生一个正面指向和一个负面指向。就会自然而然地让我们产生,要往正面指向走,要避免负面指向的产生。

这会非常隐晦地产生执着,将实相与内心割离开。

只有直面能避免这种指向往推动力的方向产生。只有直面能看到这种推动力的产生,然后轻轻一笑转身涅槃。

但是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分别在行路中,是必要的。例如智慧者告诉你,这样是正路,那样是邪路,你就有了方向。

然后直面,面的是什么?

是烦恼。

如果一个人,看到烦恼,会觉得,我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并进而产生了非得某样不可的感受,并且这种感受带来了极大的束缚感,那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并不是直面。

直面深了,其实可以直接看到某种坚硬的感受。一直看着它,坚硬就会松解。这种松解,会带来另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说到这,我就有一种强烈的觉受,直面是不可说的,说不出来,尤其是在未知的观众面前,不能害人。

最后说说自我。

执着将目标与自我相连。执着越重,说明自我越重。

但是修行的最终点就是发现内在的某个真正自我,也就是真如,菩提心等等。

执着产生了一个紧固的、僵硬的自我。那个自我覆盖在真如上。

那个自我想要掌控一切,想要获得自己想要获得的,想要摆脱自己想要摆脱的,这一切在能看到松解的基础上,都会看到,那是真如幻化出来的。

真如是法身。

真如与僵硬自我会是同一个东西,但本质上又不是同一个东西。当两者是同一东西时,自我是化身。

而那个坚硬的指向,非某不可的感受,则是报身。

守戒就是为了减少喧嚣,减少执着的产生。执着越少,越容易瞥到真相,瞥到真相,即使只有几秒钟,都意味着有了一个更大的可能。

​以上。

​另外,再讲讲我自己对执着另一个角度的认识吧,来源于初中时建立的认知。

​我认为,每个人心中都可能会产生一种半强迫性推动力,这种半强迫性推动力如果没被看到,则是强迫性推动力。对于强迫性推动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即使我已经看到这样做对自己不利,但我仍然控制不住自己想要这样做。

​世间中最常看到一种强迫性推动力就是优越感。有某一类人,非得从踩别人的行为与言语中,才能获得一丝满足。这种优越感趋动着这个人,他想要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其中一种目标就是想要受到众人的欢迎和喜爱。但却越是彰显优越,人际关系越是差劲,也就是说,他离自己的真实目标可能越远,但他却看不到自己内心中这股强迫性推动力的运作过程,他控制不住地一再一再伤害周围人的感情,使得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差。又一再一再地渴望自己能受拥戴。

​执着的其中一个层面,就是这种强迫性推动力。

​它最大的一个害处就是,有可能让我们离自己的真实需要越来越远,也离真正的智慧越来越远。

​外境是一面镜子,烦恼也是一面镜子,只是为了反射出内心中的某个面向。

笔者:涛涛》上有2个想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