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评论区写到我的偶像,实在怀念闭关时不用语言的清净。
最近写了一波,都在评论区,对有心的实修读者们,应该够用好一阵子了。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我们再会了哦?
刚刚评论区写到我的偶像,实在怀念闭关时不用语言的清净。
最近写了一波,都在评论区,对有心的实修读者们,应该够用好一阵子了。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我们再会了哦?
写于2021.12.28
佛法上路,最重要的几个概念是什么?
外伸、执着、贪嗔痴:
首先我们要问,为什么最重要的是这几个概念,这几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我接触外伸这个词,最初是在意识内化。
执着和贪嗔痴,则是到处都有。
为什么这几个词重要?
因为一切的修持和最终走向,都是为了去贪嗔痴,去外伸。
这又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去贪嗔痴去外伸,有什么用?为什么这么多的圣人、高僧大德都走在这条路上?这条路到底通往哪里。
之前几个月时间,我时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生活是什么?
生活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感觉到迷茫,我感觉到不知所措。因为时间不断地走啊走,问题不断地呈现,我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世间的一切?有没有什么东西,我掌握了之后,就不怕行走于世间的?就能一切如愿,一切都满足的?
我走啊走,我越来越发现,似乎并没有这样的东西,没有这样的真理。
外伸,执着,就是一道锁,一道桥。架设在“自我”与“目标”之间。
越是自我深重的人,这道桥的重力越大,将人锁于那遥远飘渺的“理想”之中。最重的锁,会将人永远的锁在最远的地方。他的心永远不能落地,永远没有空间。
目标是怎么产生的?或者说,我“想要”某某的念头中,这个“想要”是怎么产生的?
如果深究内心,我们会发现,其实人只有两种倾向的情感。一个是正向,一个是负向。
正向让我们感受到激励,觉得更要往那个方向走,负向让我们感觉到惩罚,让我们要避免向那个方向走。
换句话说,目标无非是我要得到更多的奖励,或是我要更少受到惩罚。
一旦有了这个目标,或者说有了这个执着,执着越重,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就会被意识打得越开:意味着,我越是需要那个“理想中的状态、境地、目标”,我越不能接受现实,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割裂就越严重,对现实的排斥就越严重。
去外伸,去贪嗔,有什么用?就是为了重新弥合这个割裂。
假如我们真的仔细去查探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是我们不能舍弃的吗?
从最终极的本质看,人所需要的就是一天三餐饱腹,一张床上的一顿梦。
执着令我们离现实远了,执着令我们离实相就远了。
好,说完执着,就又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lila姐常说的直面。从小秘境的开始到结束,直面这个概念贯穿始终。
那么,就要说到直面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直面不是,我要理解我内心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是我要知道内在发生了什么事,以至于我能选择更好地面对方式。
有时候,如果去探讨直面,或者从概念的角度去寻找答案,是会被Lila姐当头棒喝的。我印象最深的Lila姐其中一句话就是:认同即是阻滞。
为什么认同即是阻滞?
因为一切概念,都不过是用来分别的。长与短对,曲与直对,好与坏对。一个概念的产生,离不开另一个相对的概念。
分别了,就会产生一个正面指向和一个负面指向。就会自然而然地让我们产生,要往正面指向走,要避免负面指向的产生。
这会非常隐晦地产生执着,将实相与内心割离开。
只有直面能避免这种指向往推动力的方向产生。只有直面能看到这种推动力的产生,然后轻轻一笑转身涅槃。
但是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分别在行路中,是必要的。例如智慧者告诉你,这样是正路,那样是邪路,你就有了方向。
然后直面,面的是什么?
是烦恼。
如果一个人,看到烦恼,会觉得,我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并进而产生了非得某样不可的感受,并且这种感受带来了极大的束缚感,那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并不是直面。
直面深了,其实可以直接看到某种坚硬的感受。一直看着它,坚硬就会松解。这种松解,会带来另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说到这,我就有一种强烈的觉受,直面是不可说的,说不出来,尤其是在未知的观众面前,不能害人。
最后说说自我。
执着将目标与自我相连。执着越重,说明自我越重。
但是修行的最终点就是发现内在的某个真正自我,也就是真如,菩提心等等。
执着产生了一个紧固的、僵硬的自我。那个自我覆盖在真如上。
那个自我想要掌控一切,想要获得自己想要获得的,想要摆脱自己想要摆脱的,这一切在能看到松解的基础上,都会看到,那是真如幻化出来的。
真如是法身。
真如与僵硬自我会是同一个东西,但本质上又不是同一个东西。当两者是同一东西时,自我是化身。
而那个坚硬的指向,非某不可的感受,则是报身。
守戒就是为了减少喧嚣,减少执着的产生。执着越少,越容易瞥到真相,瞥到真相,即使只有几秒钟,都意味着有了一个更大的可能。
以上。
另外,再讲讲我自己对执着另一个角度的认识吧,来源于初中时建立的认知。
我认为,每个人心中都可能会产生一种半强迫性推动力,这种半强迫性推动力如果没被看到,则是强迫性推动力。对于强迫性推动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即使我已经看到这样做对自己不利,但我仍然控制不住自己想要这样做。
世间中最常看到一种强迫性推动力就是优越感。有某一类人,非得从踩别人的行为与言语中,才能获得一丝满足。这种优越感趋动着这个人,他想要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其中一种目标就是想要受到众人的欢迎和喜爱。但却越是彰显优越,人际关系越是差劲,也就是说,他离自己的真实目标可能越远,但他却看不到自己内心中这股强迫性推动力的运作过程,他控制不住地一再一再伤害周围人的感情,使得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差。又一再一再地渴望自己能受拥戴。
执着的其中一个层面,就是这种强迫性推动力。
它最大的一个害处就是,有可能让我们离自己的真实需要越来越远,也离真正的智慧越来越远。
外境是一面镜子,烦恼也是一面镜子,只是为了反射出内心中的某个面向。
昨天小秘境答复读者:超越一切言语(念头)的晴空万里无限觉知。
安住,是不会想说话的,因为超越念头。是无限寂静却鲜活的。
分享《金翅鸟飞空经》,又引起好些人的烦恼心了,忍不住悲悯一叹。
那些看到他人好,忍不住列出貌似有理聪明的理由驳搏,就是典型困在头脑念头里的口头禅,貌似见地高超,其实都是妄念,无法照亮看到自己的嫉妒,完全被烦恼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
最厉害的口头禅,其实是瞥见过的人。误以为自己证悟了。落回头脑的轮回,是不声不响 不知不觉的,顾名思义的”无明“。
能照见无明 才是真功夫。这 就是悟后起修,真正的修行 始于见过空性。
未见过空性前的修持,都是净化自我感的前行。
密宗的无上密大灌顶,大圆满大手印上师的直指心性,就是让学子瞥见心性,然后起修。
也还有,只读过些密宗教法皮毛的人 会说,烦恼是清净的,念头就是心性,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些说法的翻译 就是众生皆佛。
这不是不对,却是典型的断章取义,这说法是佛的境界,不是凡人境界,众生是无明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别听口头禅讲解昏了头,以为此刻就是佛了。
众所皆知,金刚乘是能即生成佛的解脱捷径。但一分风险一分回报,伴随着即生成佛无限大回报的可能性,是同样无限大的风险,所以藏地比喻金刚乘为“蛇入竹筒”,要嘛从上边出来,要嘛从下面出来,没有折中的可能性。所以,若没有具格导师带领着,自行以头脑智力理解金刚乘教法 只会有害无益,请万千保护好自己慧命。
禅宗的说法是“解门一开,悟门则塞”。一旦困在自以为证悟的头脑妄念里,那是走不出来的陷阱,就是密宗说的金刚地狱。
愿有缘众生皆臻得?
藏文:མཁའ་ལྡིང་གཤོག་རླབས་ Khading Shoklap
中文:金翅鸟飞空经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
汉译:海生
这部大圆满经典,曾在民国时期被汉译为《金翅鸟飞空经》。能被翻译成“经”,可见是多么珍贵的教法。这是一部直指心性、简明流畅、次第分明、充满实修诀窍的完整大圆满教法。在今日的藏地,此部教法仍是大圆满行者人手一册的珍贵宝典。
《金翅鸟飞空经》以金翅鸟为名,皆因金翅鸟先天而成,破壳即能飞天。代表众生本具大圆满心性,只是被暂时障盖住,一旦障碍如破壳般除去,圆满本性将自然显现。
大鹏金翅鸟,力大无比,能从万丈高空,锐视地上的毒蛇,精准的俯冲而下,瞬间啄蛇飞空,消失于天际。象征大圆满教法之神力,能立刻消融一切五毒烦恼于虚空无垠中。
《金翅鸟飞空经》是由二十三首道歌组成,是扎布卡·措洛让卓在冰湖上的孤岛中,闭关三年后,一气呵成撰写的。此孤岛一年仅有一天,在退潮时,露出连接陆地的道路,只有决心坚定的修道者会带上一整年的粮食走上孤岛,开始与世隔绝的闭关生活。
作者ཞབས་དཀར་ཚོགས་དྲུག་རང་གྲོལ། 扎布卡·措洛让卓,被誉为是米拉日巴尊者第二的大成就者,一生居无定所,长年闭关于各雪山圣地,包括在罕有人烟的冈仁波齐偏僻处闭关多年。被尊称为扎布卡 (藏文“白足印”)上师,因为他行脚所到之处,人畜皆被教化,变成“白色”。
近代大成就者顶果钦哲法王,曾经常叮嘱他的弟子,要多研读扎布卡·措洛让卓的教法,因为他是少有的实证者。
由于民国时代翻译的《金翅鸟飞空经》早已失传,难觅踪迹,所以现在重新翻译,以享世人。亦是对历代大圆满成就者的无限礼敬。
此次,由译者海生授权 意识内化官网 yishineihua.com 首发汉译版《金翅鸟飞空经》,灵感湖公众号转载。
灵感湖 于2021年12月28号
汉文:宇妥秘密身祈请文(唱诵链接)
藏音:Gang Ku Sang Chen Ma
英文:The One of Secret Form
——宇妥心子桑通耶喜尊著作 Writen by Sumtön Yeshe Zung
——灵感湖 汉译于2021年四月
礼敬上师 NA MO GU RU: Homage to the Guru
谁之无上秘密身 GANG GI KU YI SANG CHEN CHOK: Whose supreme secret body
遍及存在之极乐 NGÖ PO KÜN KHYAP DEWA CHE Is the nature of great bliss that pervades all existence,
空性金刚界赋满 NAM KÜN CHOK DEN DOR JE YING In all ways supremely endowed with the vajra realm;
礼敬宇妥无比身;TSUNG DREL GU NE KUR CHAK TSEL To Yuthok’s incomparable form, we prostrate.
谁之无上秘密语 GANG GI SUNG GI SANG CHEN CHOK: He who’s supreme secret speech
渗透诸音无毁质 DRA DRAK KÜN KHYAP ZHOM DRELWA Is the indestructible quality that pervades all sound,
八万四千法吼音 GYE TRI ZHI TONG CHÖ DRA DROK Roaring the sound of the 84,000 dharmas,
礼敬宇妥无比语;TSUNG DREL GU NE SUNG CHAK TSEL To Yuthok’s incomparable speech, we prostrate.
谁之无上秘密意 GANG GI TUK KYI SANG CHEN CHOK: He whose supreme secret mind
无整大乐之本质 TRÖ PA KÜN DREL DEWA CHE: Is unconditioned great bliss
安住圆满智慧藏 SHE RAP PA RÖL CHIN LA NE: Dwelling i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礼敬宇妥无比意;TSUNG DREL GU NE TUK CHAK TSEL To Yuthok’s incomparable mind we prostrate.
堪称诸佛中之最 GYELWA KÜN KYANG DREN PA KHYE You who are even the leader of all the buddhas,
除祢再无皈依处 KHYE LE ZHEN PE KYOP PA NI: There is no refuge other than you
为利有情众生故 DROWA KÜN LE GANG MA CHI: For all sentient beings,
虔诚身心我皈依;DE CHIR KHYE LA KYAP SU CHI: Because of this, in you I take refuge.
未闻尊名之众生 JI PE KHYE TSEN MA TÖ PAR Immature beings who haven’t heard your name,
虽闻尊名不受教 TÖ KYANG GÜ PAR MI TEN PAR Or they are able to hear your name but cannot be taught,
祈以慈爱与大悲 DE LE NYING JE ZHEN ME PE For them, there is only compassion
引领无明有情众;TSE WE KHYE KYI JE SU ZUNG Lead them with your loving kindness
听闻尊名并皈依 KHYE KYI TSEN TÖ KYAP SONG WE Through hearing your name and taking refuge in you
脱离无怙轮回海 DE NI NAM YANG SI TSOR MIN They will no longer be in the ocean of samsara,
眼泪满盈感念至 DE CHIR MIK CHU YO ZHIN DU Because of this, with eyes filled with tears,
三时衷心祈请汝;NYING NE DÜ KÜN SÖL WA DEP I pray to you at all times from my heart.
诸佛无量胜坛城 RAP JAM GYEL WE KYIL KHOR CHOK Infinite supreme mandalas of the buddhas
与尊胜身皆一昧 SANG CHEN KHYE KUR RO CHIK PE Are one taste to your supreme body
今日此刻实相中 DE RING KHO NAR NGÖN SUM DU Today, right now and in actuality
愿诸众生皆臻得。KHA KHYAP DRO WE TOP PAR SHOK May all sentient beings pervading space attain this.
愿吉祥增上!ITHA. SARVA MANGALAM: May auspiciousness increase!
写加持,是为了帮 那些不知道加持为何、不相信 乃至嗤笑 加持的人,为他们种下以后会开花的种子。
但 不是鼓吹沉溺于加持。执取加持,和不相信加持,一样糟糕。
知道有这回事 就好。然后清醒生活,不要变成神叨叨的。禅修 不离正常生活,实相 不是活在虚拟的平行世界。
实相 正是拨开迷雾 的正常生活。
佛法 正是清醒无比的存在。
当心没有家,到处跑道场寻加持,只会变成更散乱;
当心有了家,所见所闻所得,所有新发现的河流,都会自然地 流向归入大海☀️
最近写了很多关于“加持”相关的文字,很多人看了会觉得装神弄鬼,神叨叨的,不是佛法正道。老读者们都知道,这里一向随缘,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觉醒的时间。但为了恩师普度众生的心愿,就解释一次吧。
说没“加持”这现象的,其实是没真正体验过“佛法”的。加持=佛法,加持就是直接给的佛法,无形无色,更无法用语言阐述,是二元头脑不可能理解的。
写到这里,突然明白了 为什么那些口头禅的人专门嗤“加持”现象,因为深陷头脑的他们 是永远不可能理解佛法的。
众所皆知,佛经,顾名思义,就是佛陀的教言。其它成就者的教授,都叫“论”,不叫“经”。唯一例外好像是六祖壇经。关于六祖坛经为什么是经,和楞严经是不是伪经,或大乘经论是不是真的佛陀教授,伏藏是不是真的莲师教言,以后若有缘,再聊。
有一说法:浩瀚无垠(含有普贤行愿品)的华严经的精华,是金刚经;金刚经的精华,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是万經之王。
而正是此万經之王,直接教导了什么是加持:整部心经,没有一个字是佛陀说的,而是舍利子问,观自在菩萨答。那为什么还是佛经(佛陀言教)?答案在心经完整版里:佛陀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舍利子发问,观自在菩萨 承佛加持 代答,答完世尊即出定,肯定宣说并赞美,曰“应如是行”。
写到这里,原文的无限大喜涌现。把心经完整版放到小秘境,你们去感受享受下。
这加持现象,就是我前天写的蒋扬钦哲一世 丢资讯包意伏藏到 蒋贡康楚的意识流里 让他写出来,一样。
实相中,自他无别,如来藏的脉动,没有边界。安住光明法界,一动念,旁人无时差 实时收到,这不是口头禅,我偷偷和你们也试验过很多次了?
P.s.,写完,网上搜心经完整版 准备贴小秘境,欣喜看到 慈诚罗珠堪布很详细讲过今天所写,讲文链接一起贴到小秘境,让大家好好拜读堪布的文章?
—- 摘自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官网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离诸苦厄。实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问已,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应观五蕴性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如是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说已。实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一)版本的差别
般若波罗蜜多是整个佛法的精华,而《心经》又是所有般若波罗蜜多的精华,因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日常念诵、放生等很多时候,都在念《心经》,如果在念《心经》的时候,却不明白它的意思,就只有念诵的功德,而没有其他的价值,这样就多少有些遗憾;倘若能在念诵的同时,也懂得它的内在含义,就会具有更大的意义。另外,《心经》也有专门的修法,虽然具体程序和其他的空性修法差不多,但也有稍许不同,所以,我们这次也会捎带讲一讲《心经》的简单修法。
如果要广讲《心经》,则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可以延伸出极其深广的内涵,但我这次只简单地讲解一下其中的主要内容。
《心经》的藏文版,与内地流传较广的唐玄奘译本稍有不同,二者相比,藏文版的前后多出来一些内容,中间部分则是完全一样的,这可能是两种版本所据梵文蓝本的差别所致。而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翻译的译本,却与藏文版极其吻合,所以,我们这次准备按照该译本并结合藏文版进行讲解,也即加上唐玄奘译本前后缺漏的内容,中间与其一致的部分,就依照汉文字句作解释。
(二)般若波罗蜜多的词义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呢?梵文的“般若波罗蜜多”翻译成中文,就是“慧度”的意思。其中的“般若”就是“慧”,而“波罗蜜多”则是指“度”。整个大乘佛法可以归纳为六度,慧度是其中之一。
(三)般若的分类
般若波罗蜜多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作为内证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也称为实相般若;第二种,则是文字般若波罗蜜多。实相般若的本质,是修持显宗、密宗最后所证悟的境界与智慧;文字般若,则是我们天天念诵的、用文字所表述的经典。
虽然我们最后所需要的是实相般若,但只有通过文字般若才可以证悟实相般若,如果不借助于文字般若,就无法证悟实相般若。
释迦牟尼佛出世转法轮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尽管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当中,整个世界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迁,但佛法的内容却仍然能保留得完好如初,这不能不归功于文字般若。因为有了文字般若,才能让后来的修行人、证悟者依靠它而证悟,并将其一代代地传下来,直至今天,始终都没有间断。
文字般若是证悟实相般若的方法与工具,就像渡河的船舶,虽然过河之后就不再需要它,也不可能将其带走,而只有弃舟前行,但在到达彼岸之前,过河的人却必须依赖于船舶。同样,文字般若的作用,是让我们如实了知实相般若,在了解、证悟实相般若之后,就不再需要文字般若了,因为那时我们已经吸收了文字般若当中的真正含义。
什么时候可以不依止文字般若呢?就是在证悟菩萨一地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亲身现证了佛的智慧、空性的见解,所以再也不需要依靠文字,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在证悟一地以后,就不再需要闻思。
佛在很多经典当中也讲过,三地菩萨的特点,就是为了求法可以舍弃自己的身体。既然三地菩萨为了闻思都要下那么大的工夫,仅仅证悟一地,又怎能不闻思呢?只是在证悟一地之时,就不需要再去看描述证悟境界的经论,因为此刻已经现量见到了这一切。就像在某人亲眼看到一朵花以后,就无须再给他讲关于这朵花的颜色、形状之类的内容一样。
没有证悟一地之前的资粮道、加行道,就必须依靠文字般若波罗蜜多。在吸收了文字般若当中的精华以后,才能实际去修持。
当修到心里稍稍有一些空性体会的时候,就称为加行道;当我们只是对空性有一些字面上的了解,虽然发了菩提心,也在精进地修持五加行——积累功德、忏悔罪业,但还没有稍许的空性感受,还没有切身体会到空性的意义,还没有什么修行的证悟,这个阶段,就称为资粮道。
通过闻思文字般若,而对般若波罗蜜多有了超越字面的了解,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感受的时候,从见解的角度来说,就算是进入了加行道的状态。在资粮道和加行道这两个阶段,都离不开文字般若的引导。佛陀之所以留下了那么多的经典,就是为了度化像我们这样的众生。
此处要讲解的,就是文字般若波罗蜜多。因为实相般若波罗蜜多已经超越了任何语言与思维的范畴,所以我们无法如实地、直接地形容、表达实相般若波罗蜜多,但文字般若却可以把我们推到离实相般若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不要文字,仅仅依靠自己的修行,最后就能到达实相般若的境界,因而,首先我们需要学习文字般若。
(四)般若波罗蜜多的重要性
释迦牟尼佛圆寂的时候,将大、小乘的八万四千法门交付于阿难尊者,并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如果你把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的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全部忘掉、全部损坏了,我也不怪罪你;但如果你把般若波罗蜜多当中一个偈颂的内容(也即四句法)忘记了、丢失了,我就要拿你是问,并责罚于你!”
这就说明,般若波罗蜜多之外的整个法门,都不及般若波罗蜜多当中一个偈颂的内容。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宗教、哲学等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唯有佛陀,才宣说过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法门。除了佛陀以外,任何宗教、学派都说不出空性这么深奥的道理,这是佛教唯一的特点。除此之外,像十善十不善、前世后世、一般的因果取舍等等,在外道的经典当中也讲过。再譬如说,诸如守戒、修四禅八定等等,也不只是佛法的特点。包括外道也有他们的戒律,甚至外道的某些戒律比佛教的还严格。此外,外道也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也有火供之类的修法,也有四禅八定等等的修法。
在阿底峡尊者进藏之前的很长时间,到印度去迎请他的西藏译师一直亦步亦趋地跟随着尊者。有一天,他跟着尊者来到了恒河边,看见一个年老的婆罗门背着一个小孩的尸体来到河边。老婆罗门把孩子的尸体用河水洗得干干净净,并放在一边,然后就开始打坐。过了一会儿,只见小孩儿复活过来,而老婆罗门却气断身亡了。之后,小孩儿把老头的尸体扔到恒河里,便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西藏译师见此情景,便询问阿底峡尊者个中缘由。阿底峡尊者告诉译师,这是外道的一种借尸还魂的修法。
这些事实证明,外道修法也能有令人咋舌的高强法力——可以将活生生的一个人的意识迁移到另一个死人的身上,就像从这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或者像搬家一样稀松平常,这就是修行的力量。
不止这一点,外道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神奇修法,但他们所欠缺的,就是空性的修法,不但没有空性修法,也没有一个彻彻底底的空性概念。外道书籍里虽然也有空性的说法,但这种空性的范围是很狭窄的,既不够广,也不够深,更不能使人解脱。佛陀之所以会认为般若空性之外的其他八万四千法门,都不如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一个偈颂,就是因为不但般若空性是佛教所特有的,而且最终的解脱也必须依赖于空性法门。
虽然在此之前,也需要出离心、菩提心等等一系列的修法,但最终的出路,却是胜义菩提心,也即实相般若波罗蜜多。如果缺少了证悟空性的智慧,即使积累资粮、清净罪业等其他方面做得再完整、再圆满,也无济于事,既没有办法成佛,更没有办法帮助他众解脱。所以,空性是所有佛经精华的精华,是所有佛经的骨髓,这就是佛陀圆寂时对阿难说那段话的原因。
(五)证悟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
显宗或者中观抉择空性的方法,都是用理论、逻辑来进行推理;而密宗却有好几种方法,比较普通的,是气脉明点的修法,这种方法不需要逻辑、理论,直接通过修法就可以证悟空性,另外还有大圆满、大手印的修法,这些修法都不需要气脉明点的修法,像禅宗的修法一样,直接证悟心的本性。
虽然此处我讲的《心经》,是属于显宗自空中观的经典,不过,在藏传佛教解释《心经》的论著当中,却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殊见解,有解释为自空中观的,有解释为他空中观的,有解释为密宗的,甚至还有解释为大圆满的,但此处不谈密宗,而只涉及显宗的部分见解。
(六)般若波罗蜜多等佛经的分类
佛经有三种:第一种,是佛陀自己亲口说的佛经,《般若摄颂》就属于此类佛经。第二种,是佛陀加被的佛经,也就是经佛陀加持以后由别人说出来的佛经。《心经》就属于加被教的范畴。第三种,是佛陀开许的佛经。所谓开许的佛经,是指在有些佛经的前面,会出现缘起的内容,中间会出现一些像“世尊白言”、“阿难启白”等等之类的连接文,最后还有听众随喜赞叹的文句。这些词句都不是佛说的,而是后人加上去的,但这些都是佛陀允许的。佛陀曾告诉弟子们:以后你们在结集佛法的时候,前面要加上缘起,中间要加连接文,最后要有交代,这样世人才能看得明白。换言之,穿插于前、中、后的这些部分,被称为“开许佛经”,它既不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也不是因佛陀加被的力量而说出的,但却是佛陀所开许的内容,所以被称为“开许佛经”。
其中佛陀加被的佛经又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佛身的加被教。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将手伸出放在一个人的头上,那个人立即就证悟了很多境界,并说出很多空前的佛教理论,这就属于身体的加被经教。第二种,是佛语的加被教,也即佛陀告诉周围的某人,你要去说什么什么法,虽然那个人以前没有太大的能力,但依靠佛陀的语言,立即当下证悟,同时又说出很多前所未证的佛法理论。第三种,是佛意的加被教,《心经》就属于意加被的佛教。如何加被呢?释迦牟尼佛入定以后,身旁的舍利子就询问观自在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应当如何去修。舍利子发问的动机,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禅定的力量,是禅定当中的释迦牟尼佛促使他去询问的,所以被称为“意加被经”。这三种佛法的来源,都是佛的加持,所以都属于佛经。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一次,一个时常与佛陀作对的魔王前来作障,文殊菩萨以禅定之力加持魔王,令其坐在狮子宝座上说法。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从魔王的口中,居然说出了“消灭魔王”、“除掉魔王”、“降伏魔王”的法,这也是佛菩萨所加持的佛经,后人也将其列入了佛经。如今,在藏、汉文的《大藏经》中,都有这段佛经的内容。虽然这段佛经既不是佛说的,也不是菩萨或者阿罗汉说的,而是魔王说的,但魔王是因为被加持才说出这段内容的,所以也叫做佛经。
无论加被的也好,开许的也罢,所有的佛经,都是依靠佛陀的力量才产生的,如果没有佛的加被,谁也不能自己说出这些深广妙法。无论产生的因缘如何,所有的佛法都具有同等的加持力。
藏文版的《心经》包含了三种佛经的内容,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加被佛经;而唐玄奘译本的《心经》,却缺少了前后的一些内容,只剩下加被佛经,佛陀亲口说的教法与开许教的部分已经没有了。我所讲的内容,主要是“意加被教”。
(一)缘起
如是我闻,一时
在“如是我闻,一时”当中,包含了很多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三大怙主等圣者,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内的整个大乘佛法结集形成文字的时候,就用“如是我闻,一时”来表示“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我是这样听到的”的意思。
“如是”,表示这样、如此的意思。这就是说,当初释迦牟尼佛在场的时候我怎么听到的,现在也怎么如实转告,我没有擅自改动佛的一言半句。
“我闻,一时”,表示有一次我听到的意思。在这当中,也包含了佛法难闻的意思,因为既然是“一时”,就不会是天天闻,而只有一次由我听到。
出有坏释迦世尊(佛)
“出有坏”,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出”,表示既不堕有边,也不堕无边,既不滞轮回,也不住涅槃,所以叫做“出”;“有”,表示具备了所有的功德;“坏”,表示断除了所有的烦恼。
说法者是谁呢?“释迦世尊”,即是说该法是由释迦牟尼佛加持所说。
在王舍城灵鹫山(耆阇崛山)中
《心经》是在什么地方说的呢?在“王舍城灵鹫山中”。
释迦佛住世之时,王舍城是当时印度的六大城市之一,人口众多,十分繁华。于此城附近,有很多出家人聚集的精舍,释迦牟尼佛也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王舍城的东边是灵鹫山。灵鹫山是佛陀第二次转法轮的地方。
与大比丘众及菩萨(摩诃萨)众俱
当时说法的时候,眷属听众是谁呢?分别有多少呢?有作为小乘僧众的“大比丘众”,与作为大乘僧众的“菩萨摩诃萨”。
由上可知,《心经》是由释迦牟尼佛加持,在王舍城灵鹫山,为大、小乘的僧众所说的。
在很多佛经前面,都是这样的程式,这就像会议记录一样,时间、地点、主持人、发言者、与会者都必须交代得一清二楚,佛经也是如此,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在什么地点,听众有哪些,都记载得一丝不苟,有些经中还提到了听众的数目各有多少。这些内容,就叫做缘起。
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
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是怎样加被,而让观世音菩萨说出《心经》内容的呢?
“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在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进入了一种证悟甚深空性境界的禅定之中。所谓“广大甚深”,也即空性境界。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当时,观自在菩萨也在诸眷众当中。
唐玄奘译本中,就少了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大、小乘僧众说法等等这些属于缘起的内容。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在那个时候,观世音菩萨也同时进入了很深的般若波罗蜜多,也即慧度、智慧空性的禅定。所谓“行”,也即修持、行持之意。
这就是说,当时观世音菩萨也在灵鹫山,也在释迦牟尼佛的听众眷属当中。当释迦佛进入甚深禅定的时候,观世音菩萨也进入了甚深的禅定。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离诸苦厄)
观世音菩萨是怎样修持,其所修持的境界是怎样的呢?
“照见五蕴皆空”,一切有为法,都可以归纳为五蕴。所谓“蕴”的意思,就是很多事物堆积在一起的综合体。五蕴当中的第一个,就是色蕴,然后依次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这句话的意思表明,观自在菩萨已经现量地看见一切有为法五蕴都是空性的。
“度一切苦厄(离诸苦厄)”这句话,在藏文版中没有明显的字句,但是,印度古代的梵文是一种很奇特的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一句话,都可以有很多层含义,透过表面的文字,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多潜在的内容。
西藏前译派宁玛巴的译师们,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他们所翻译的经论,与后来的翻译家们所翻译的东西是有些不同的。虽然在后来的翻译家当中,肯定也有佛菩萨的化身,但很多人却是依靠自己的智慧来翻译的,自己学好某种语言以后,就开始搞翻译了。正因为前后译师的境界高低不同,所以翻译的内容也有一些差距。
差距的来源,第一可能是因为印度梵文本身的原因。译师们为了强调其中的某个意义,就可以省略掉其他的内容,哪些必须翻译,哪些无须翻译,每个译师所掌握的尺度是不一样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梵文版本的不同所致。不管怎样,在藏文版的《心经》当中,就少了“度一切苦厄”的字眼。
实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欲)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问已,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
舍利子当时也在场,承蒙佛陀禅定威神之力的加持,而准备向观自在菩萨询问:“如果有希望修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怎样修持呢?”
当舍利子这样发问以后,大菩萨观自在菩萨回答舍利子道。
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当如是修持)
这段话是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子的回答。
观世音菩萨回答说:“舍利子,任何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想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就应当这样修持。”
其实,这些内容都属于佛陀所开许的连接文,而主要的意思,在唐玄奘译本中并没有缺少。
(二)正文
五蕴皆空(应观五蕴性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段话,是关于如何修持般若的回答。
“五蕴皆空”,应当将五蕴观为空性。这段话跟前面有一点重复。
而接下来的四句话,就是整个心经,乃至整个般若的核心,所以我们侧重地讲解一下。
色即是空
1.总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背,有些人常常把它挂在嘴上,有些人甚至把它作为座右铭。除了佛学以外,在有些物理学的书籍、哲学的论著当中,也时常会引用这句话。当然,他们不是在解释这句话,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类似比喻的佐证而已。尽管这句话已经被传颂得家喻户晓,但真正懂得、了解这四句话的人却是凤毛麟角,至于证悟其义的人,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这段话的藏汉版本,无论是在文字上还是内容上,都是非常精确、非常贴近的。意思是说,色法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除了空性以外没有什么色法,除了色法以外也没有什么空性。
《心经》当中最关键的核心就是这个,下面我稍微详细地介绍一下这段文字的内容。
在藏文当中,这段话被称为“སྟོང་ཉིད་བཞི་སྦྱོར།”,翻译成汉文,也即“四合空性”。这四句话中的每一句话,表示一种空性。“合”字,也即组合、结合、合并的意思。“四合空性”,就表示四种空性组合起来,就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空性,这就是“四合空性观”。
2.何谓色蕴
要理解上述四句话,首先应当知道什么是“色”,这是很重要的,但由于篇幅有限,此处只能简单地作一介绍。如果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细节,就要去看小乘的《俱舍论》,或《大乘阿毗达摩》。这两部论典的主要内容,是讲物质、精神,以及除了物质精神以外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看见、不能触及的东西。两部论典以十分精确的描述,将这些内容讲得非常透彻,对所有的物质、精神等等,都做了很详细的分类。作为学佛的人,就是应该从《俱舍论》或《大乘阿毗达摩》开始学。我们不能单凭一句空性,就妄想一蹴而就地解决所有问题。虽然一切万法都离不开空性,但从凡夫的角度,或者从名言谛来说,每个物质都有自己的本质和特点,所以还是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简而言之,“色即是空”里面的“色”字,会在《俱舍论》中的两个地方出现:一是出现在五蕴的分类当中;二是出现在十二处或十八界的分类当中。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则是对所有事物的分类方法。两个地方的“色”字所代表的含义是有所区别的。
比如说,十二处或十八界当中所说的“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物质形状及颜色等等。这里所说的眼睛,既包括人的肉眼,也包括天人的天眼等等。此处“色”字所指的范围就比较狭窄,其他像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到的感觉等等,都不包含于该范畴之内。
五蕴当中所说的“色”,则有十几种分类。
首先,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的有些概念与现代医学所讲的差不多。比如说,现代医学认为,我们的眼睛里面有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等之类的特殊组织结构,耳朵也是由外耳的耳郭、外耳道,中耳的锤骨、镫骨和砧骨以及内耳的前庭、耳蜗等等所组成,这些在佛教里面就被称为眼根、耳根等等。佛教也认为,因为眼睛里有了这些特殊的组织结构,所以才能看到各种东西,而身体的其他部分,比如手、脚等等却没有这些组织,所以就不能看到这些现象。其他耳、鼻、舌、身等感官,也可依此类推。
其次,是五根所感受的对境。如眼睛所看到的红、黄等颜色,长、方等形状;耳朵所听到的悦耳、嘈杂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香、臭等气味;舌头所尝到的甜、苦等味道;身体所感受的粗糙、柔软的物体等等。以上五境,与前面所说的五根,就形成了五对色法,佛教称之为“十色”。
另外,大乘佛教认为,有一种非常细微的色法,是只有我们的意识才能感觉到,其他任何器官都无法领略的,但它也属于物质。这个概念,与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场”比较接近。
所谓的“场”,也可以是“能量”、“波”等等,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眼、耳、鼻、舌、身所不能直接感受的东西。虽然通过仪器可以测量,但即使通过电子显微镜,也看不到它的颜色、形状等等,因而也属于《大乘阿毗达摩》里面所讲的看不见的色法。
还有一种色法,是通过修行所看到的现象。比如说,通过长期修不净观、白骨观,最后就能直接将所有人的身体看成骷髅等等。在那个时候,人的骨头真的是看得到的啊!这不是心里观想的,而是眼睛真真切切地看到的。另外还有一些修法,是将整个世界都观想成红色的、黄色的等等,通过修持以后,世界在这些修行者眼里就真的成了红色或者黄色。在有些气脉明点的修法当中,修行人会看到一些有颜色、有形状的特殊物质。包括有些小乘修行人在禅定当中,也可以把眼前的物质看成水,并且可以在这样的“水”中游泳;可以把墙看成虚空,然后穿墙而过;也可以把虚空看成地面,然后坐在虚空当中;或者把所有的物质变成风、变成火。虽然这些境界不符合常人所看到的事实,但他们所见到的就是这样。这些有悖于常规的现象,也属于色法的范畴。
此处所说的“色”,是指五蕴当中的第一个——色蕴。
一言以蔽之,所谓的“色”,就是具有质碍或可以变化的任何一个东西。哪怕是极不起眼的一根针尖或另外某个物质,都称为色法。
坚硬的物质手可以触摸、可以打击,因而属于色法;声波可以振动耳鼓膜,因而也属于色法;另外很多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障碍其他物质,不管它本身是粗是细、是强是弱,通通都称为色法。色法的特征,就是这样界定的。如果详细分类,则可分为上述十一种。
我们现在所说的光粒子(佛教很早以前,就已经把光称为粒子了)、电磁波、真空当中的能量——零点能,全部都包含在色蕴当中。因为它们是可以相互干涉、相互起作用的,所以都称为色法。
色法的概念就简单讲到这里,这样讲只是为了让大家大概地知道一些色法的概念,否则就会把色法的内涵搞混淆,不知道什么是“色”。总而言之,色法不仅仅是肉眼所见的粗大物质,即使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称为色法。
3.如何是空
“色”怎么就是“空”呢?
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东西,红、绿、白等颜色,长、方、圆等形状……从凡夫五种感官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存在的。现在我们要争论,或者要探讨的,不是眼睛能否看到、耳朵能否听见等等,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概念,只要有眼睛、有耳朵的人,都肯定能够看到、听到。问题就在于,虽然我们看见了,但眼睛所见是否真实?眼睛所见的各种东西实际上是否存在呢?这就是我们要研讨的问题了。
有人会提出:明明我现在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个东西,为什么还要去观察、去探讨它是否存在呢?看得见、摸得着,就证明已经存在了,又何必去想这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呢?纯属多余!
(1)感知不可靠。其实,这并不是多此一举。我们看见了,并不代表它一定存在。所谓“看得见、摸得着”就可以全盘接受的观念,是漏洞百出、不堪一击的。只需利用我们自己现有的证据,就可以将我们的这些陈腐观念击得粉碎。
证据一:亲身经历
我们在梦中所梦到的景象,在梦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能代表这些梦境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证据二:古老的比喻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本领高强的魔术幻化师。他们的技艺之精湛,即使是如今名扬全球的魔术师——大卫与其相比,也望尘莫及。
当时,有一个叫跋陀罗的著名魔术师。因为技艺精湛、幻术多变,很多王臣、百姓、婆罗门都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也自视甚高。
当他看到包括国王在内的很多人都对释迦牟尼佛推崇备至、毕恭毕敬的时候,心里大为失落,便心生一计:别人都说佛陀是全知,我倒要试探一下,用我高明的幻术,在垃圾堆上幻化出供养物来为他供斋。如果他不答应应供,就说明他真的是全知;如果他应允了,就证明他没有神通,不是全知,戏弄一下他想必也无妨。若能在佛陀应供的时候,把幻变的清净美妙的东西——包括香喷喷的食物、顶上的宝盖、华丽的宫殿等等全部还原,变为垃圾、废物等肮脏恶心的东西,当场给佛陀一个难堪,向世人证明佛陀没有神通、没有威力,赶不上我的禅定之力、神变之功,就能降低佛陀的威望,抬高我的身价,那是多么好的事啊!
打算一番之后,他便去到释迦佛跟前,邀请释迦佛道:“您明天中午能否屈尊到我的宫殿来应供呢?”面对他的邀请,释迦牟尼佛一言不发,这也就表示默许了。
魔术师当即心花怒放,自以为佛陀已经中计,明天中午就可以欺负、耍弄一下佛陀了。
魔术师走后,目犍连尊者提醒佛陀道:他是著名的魔术师,精通各种幻化,他会施展法术来戏弄僧众的。
佛陀回答说:你放心,不用怕,我会把握时机和分寸。
魔术师回去后,便在一个肮脏不堪的垃圾堆上,用魔术变幻出金碧辉煌的宫殿、令人垂涎的食物、舒适庄严的宝座、五彩缤纷的花园,甚至包括穿白色衣服的五百个侍者等等,随后又用神变把幻化的东西变回去又变回来。看到自己任意变幻的高明技巧,他不由得洋洋得意起来。
但他又转念一想:不对,包括四大天王天等在内的天人,都对释迦牟尼佛恭敬有加,佛陀应该不是普通凡夫,这种做法恐怕不妥吧!
想毕,一种强烈的后悔之意涌上心头。他当即决定把幻变的景象恢复原状。但令魔术师懊丧不已的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地使出浑身解数,却再也无法让自己变幻的事物消失了。
魔术师百思不得其解,以前自己的幻变总是任运自如、随心所欲,如今却如此力不从心,真是太奇怪了!
第二天中午,魔术师硬着头皮赶到佛陀的住处,去完成迎请佛陀应供的承诺。
王舍城的众多婆罗门外道等等都知道跋陀罗的诡计,便带着看热闹的心态前来观看;而众多比丘、比丘尼也想见识一番跋陀罗想以何等伎俩来戏弄佛陀,佛陀又是如何以神通降伏跋陀罗的。一时间,整个王舍城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令众人大吃一惊的是,魔术师不但没有戏弄佛陀,反而是恭恭敬敬地走到佛前,向佛陀忏悔道:“我本来准备用幻术来耍弄您,但我后来意识到自己错了,当我想把幻变的东西恢复原貌时,却怎么也无法成功。我在此向您忏悔,请原谅我的不恭。”
释迦牟尼佛平静地告诉他:“没有关系。所有众生的受用都是自身业力的幻化,比丘、比丘尼都是佛法的幻化,我也是智慧的幻化,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种幻象,诸法都是各种因缘幻化的。请用你幻化的食物、饮料供僧吧!”原来,释迦牟尼佛已经对这些物品作了加持,使它们无中生有——由假的东西变成了真正的东西。
随后,佛陀与众眷属一起享用了幻化的饮食。在大家饱餐一顿之后,佛陀又为诸众宣说了佛法,众人皆大欢喜。
还有一个关于这个魔术师的故事,最近不丹拍摄的一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就取材于这个故事:有一次,魔术师跟同住的另外一个朋友喝茶聊天。他知道这个朋友非常喜欢马,就以幻术在朋友身边变出了一匹马。朋友一看到马,喜出望外,连忙跑过去,骑上骏马便一溜烟跑开了。
跑了很久很久,连他自己都不知走了多远以后,便来到一片从未见过的,似乎很遥远、很偏僻的原始森林当中。周围荒无人烟,既没有村庄,更没有熟识的人。不知身在何处的他在森林里徘徊了很长时间,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里没有别人,只有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女人。除了这个女人之外,其他包括村庄、人等什么都没有。这个疲惫不堪的流浪者见到此情此景,知道自己已经走不出宽广而无有尽头的森林了,便打消了寻找出路的念头,迫不得已地留下来跟这个女人生活在一起了。
很多年过去了,他们生了两个孩子,两人的头发也开始渐渐变白。一次,小一点的那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大的孩子连忙去救,结果也失足掉了下去。最后两个孩子双双被急流冲走,不幸溺水身亡。女人见此情景,不由得撕心裂肺地号啕大哭:“我的两个孩子都没有了!我也不想活了!”随即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
空寂无人的森林中又只剩下了孑然一身的男人。经过了无数的变迁,此时此刻的他已经是老态龙钟的老人了——两鬓斑白、牙齿脱落、满面皱纹……
忽然,他一下子醒了过来,发现自己又回到当初两个人喝茶聊天的现实当中。他对此惊讶不已,连忙询问身边的朋友:“我经历了那么多的时光,怎么又回来了呢?”
朋友告诉他说:“我们只是在喝茶聊天,你看,我们刚才喝的茶还是热的,你根本就没有经历那些事情!”他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朋友是在跟他开玩笑,通过魔术,让他在仅仅一杯茶的工夫,就感受到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经历了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磨难,而这些感受又是如此真实,如此漫长。这,就是魔术的力量。
这是佛经当中很著名的一段公案,其中的故事情节是非常精彩的。记得以前我们在看这段故事的时候,其中扣人心弦、险象环生的描述,多次让我们拍案叫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仅仅在几分钟的时间内,一个人就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当中经历几乎整个的一生,在这艰难困苦的一生当中遭受数不尽的磨难。这一切,与真实的现实生活完全没有两样,但是,一旦故事的主人公醒过来,才发现原来所经历的一切,都像梦境一样根本不存在。
我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呢?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我证明: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并不一定存在;我们认为有的东西不一定有;我们认为很美的,事实上不一定很美。因为有了无明的遮障,所以我们感觉到的东西都是错误的。
证据三:20世纪的新发现
关于这一点,不需要佛法的逻辑推理,仅仅借助于量子力学的理论,就足以证实我们的观点。
量子力学的诞生,对西方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哲学以及经典物理学理论来说,仿佛是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原来看起来似乎牢不可破的理论与思想大厦,忽然之间就像在基础上投了一颗原子弹一样轰然坍塌。事到如今,虽然经典物理学的技术还在被应用,但它的有些理论已经被彻底推翻了。
多年以来,西方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一直就物质是否存在的主题争论不休,时而唯物主义占了上风,时而唯心主义又占据了主导地位,很多人都被搞得如坠云端,不知道谁是谁非。量子力学的出现,让这些争论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但是,对佛教理论来说,量子力学的诞生却是一个很好的支持和顺缘。虽然佛教并不需要什么外界的支持,它本身就有一套完整而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但现代物理学的这一新突破,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佛教理论的颠扑不破。从这一角度来说,现代物理学堪称为迈向空性殿堂的阶梯。
世间的很多人都受过现代教育,都有一定的量子力学常识,如果用量子力学的概念来推导佛教理论,就比较容易被公众所接受。比如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这个麦克风就是一个黑色的、具有一定形状的物质,但我们都知道:在表层物质现象的下面,就是排布均匀的分子;分子再往下分,就是原子;原子再往下分,就是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里面,又可以分出质子和中子;然后又可以分成更小的夸克和亚夸克(在夸克的概念当中,包含了“微子”、“虚粒子”的含义。所谓“微子”,就是非常细微的一个极小单位,而“虚粒子”虽然有现象,却没有什么实体。迄今为止,亚夸克下面的粒子还没有正式发现);最后,就是最基础的量子场。
也就是说,一切物质的基础就是量子场。即使是像虚粒子一样的东西,最后也可以消失在量子场当中。
“场”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根本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任何物质性质的东西。在自然界,完全的真空就是没有任何东西。在这样的真空当中,刹那之间就可以将能量——零点能集中或者分散。集中的时候,就变成我们肉眼所见的麦克风、音箱等物质的基础——亚原子;分散的时候,这些物质便瞬间消散无余,变成了没有任何有形物质的真空。也就是说,当真空当中聚积起足够能量的时候,就形成了新的物质;当能量的密度不够或稀疏松散的时候,物质的最小单位——粒子消失,就变成不存在任何物质的虚空——场。因为能量的密度不够,所以没有形成什么物质;由于这些物质的所在处的密度足够了,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质。
真正的物质基础只不过是一个场而已,除此之外别无所有。“场”又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没有物质性质的能量,从佛教《大乘阿毗达摩》的角度而言,是只能由意识所感受到的细微色,其他什么都没有。
通过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原来一切物质都只不过是量子场。虽然在宏观世界当中,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并不是这样,有山、有水、有人、有太阳、有宇宙……万事万物并不是一味一体的量子场,而是千差万别、互不相干的独立体,但实际上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些结论。
同样,虽然在宏观世界当中,一切都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的,但是一到了微观世界当中,就一丝一毫都不可成立。原来我们认为有的东西根本就找不到,所以,很多量子力学的科学家都认为,粒子只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是时聚时散的能量集合而已,其他并没有什么。
爱因斯坦曾说道:“……因此,我们可以把物质看作是由极强的场所在的空间区域组成的。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所考虑的不是场和物质,因为只有场才是唯一的实在。”面对这一结论,我们的感官常识和经典物理学家只有哑口无言。
另外,即使依靠经典物理学的观点,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说,我们肉眼去看这个东西,就是一个一动不动的静止物,但是,这个物质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事实上,它是时时刻刻都在高速运动、分分秒秒都没有停止的物体。
但是,我们为什么看不见这一切呢?因为我们的眼睛已经有了幻觉,这是现代物理学的说法;从佛教的术语来说,就是受到了无明的遮障。因为我们的眼睛还没有到达这么高的境界,还“抓”不到,也即捕捉不到这样的细节,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明所导致的。
上述一切足以证明,肉眼所见的不一定存在;而肉眼看不见的,也不一定不存在。比如,我们以前通常认为,我们面前的空中什么也没有,但事实上在空中却密布着量子场、电磁波等等之类的东西。可以断定,把肉眼所见作为证据、奉为权威的观点早已经过时了。
本来讲《心经》的时候,并不需要借助物理学的任何理论,我们有丝丝入扣的逻辑推导方式,有佛陀洞察一切的甚深智慧,但因为很多人曾受过现代物理学的教育,大家对这些科学理论已经很清楚了,所以,用我们自己的观点来推翻自己的旧有观念,就很有说服力,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每一个人在听了以后,就无话可说,用不着激烈的争论,便能很快随着这个思路一步步走下去,“噢!原来肉眼所见的不一定存在,而肉眼看不见的,也不一定不存在,这一切感受,都是我的错觉!”从而将自己的原有观念彻底否定。
这不是用佛的逻辑、龙树菩萨的理论来推翻我们的观念,而是用我们自己的观点来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并进一步对眼、耳、鼻、舌生起怀疑,继而引领我们走向更深、更广的解脱之路。
虽然我们利用了量子物理的理论来证明佛教的观点,但量子物理并不是佛教,佛教更不是量子物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打个比方来说,假如《心经》的境界有一百公尺,量子物理的境界最多只有一公尺,所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然,二者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从相同之处来对比说明,大家就比较容易了解。
以前,我们只承认自己感官的认识,其他的观点都一概否认。我们那时的思维,是没有任何逻辑、没有任何理智,只是停留在一个非常肤浅的状态当中的。后来受到了佛的教育,才使我们慢慢深入到空性的境界。
综上所述,之前所讲的内容,包含了以下两点:
第一,“色即是空”当中的“色”,究竟是什么概念。第二,我们还没有讲到色法怎么样空,只是借用梦境、魔术以及物理学的例子,回答了一个普遍性的疑问:“明明眼睛看得见的东西,为什么不存在呢?”通过这些例证,大家可以清楚地知道,并非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的东西就一律都存在,从而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自我信任。
虽然佛教徒平时也需要自信,但过分的自信——盲目地相信眼、耳、鼻、舌、身,就会使我们误入歧途,这是万万不可的!
(2)有形的物质都是空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重点,也即要表达的关键内容,就是空性。
真正的佛法,就是智慧和慈悲的综合体。其中的慈悲,是指菩提心;而智慧,则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虽然精通世间的医术、工巧技艺等等也称为智慧,但此处所说的智慧,则特指证悟空性之智。除了智慧和慈悲之外,不存在什么真正的佛法。
比如说,念经、烧香、拜佛等等,都只是一些方法而已,通过这些方法所要获得的,还是智悲双运的境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才要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这些都只是一些手段而已。
菩提心的修法,我们已经讲过多次了;此处要讲的,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如何证悟空性呢?第一个,就是要闻思。通过听闻佛法,然后自己去思维。仅仅听闻而不思维是不行的。比如说,如果听到别人说,因为龙树菩萨说是空性,所以就是空性,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是空性,所以应该是空性,便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虽然龙树菩萨和释迦牟尼佛说了,但我们还是应该通过自己的思维去体会、去感悟、去消化,只有这样,空性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境界。在没有证悟之前,空性的境界是不属于我们的,因为哪怕佛经当中讲了空性,但我们却一点儿都没有体会到。
意识离不开空性,肉体以及周围的一切都离不开空性,但如果不了解、不证悟,仅仅本体是空性,对我们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所以一定要证悟。
如果要证悟,首先就是要去听。为什么要听呢?因为,证悟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凡夫思维的智慧,如果不去听闻,任何人也不能自己创造出这样的智慧或思路。
只有在听了并大概知道今后的前进方向以后,才能静下来自己去思维;思维了以后,就是要通过修行而证悟。
仅仅思维为什么不够呢?因为我们的语言,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创造的呢?比如说:如果让一些小孩子根本不与外界联系,一生下来,就关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创造出一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理解的语言,屋里所有的一切东西,包括锅、碗、勺、盆等等,都会被他们赋予新的名词。他们创造语言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周围的各种物质。因为要用碗吃饭,所以就要给碗起一个名字;因为要上床睡觉,所以也要给床起一个名字;因为要用某个东西,所以就要给这个东西起一个名字……这些物质,都是肉眼看得见的,宏观、粗大的物质。我们的语言,也只能表达、传递宏观、粗大的概念。一旦超越了这个范围,我们的语言就鞭长莫及了。
如果真正要了解空性,则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解决,因为空性的境界,不是语言所能如实表达的。
在《入中论》、《中论》等大乘经典中反反复复地提到,空性、光明、如来藏等等这些内容是不可思议的,既然我们的思维都不能了解,我们的语言就更无法形容。既然如此,那么语言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打个比方,当有人询问月亮在什么地方的时候,其他人就用手指指向天空,并告诉他,月亮在那里。这个手势只是表示月亮在何处,实际上手指既没有碰到月亮,也不会说什么话,但这个手势却有这样的作用,别人根据手势的指引,就能找到月亮。
同样,虽然我们的语言不能直接表达空性,但通过语言,就可以破除我们的很多执著,在破除执著以后,通过修行,就能证悟空性。当然,其中修行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修行,就无法证悟空性,充其量也是在字面上理解了空性而已。
量子物理学家也有类似的看法。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关于语言的问题,在此确实很重要。我们想以某种方式讨论原子结构……但是却不能用平常的语言来谈论它。”
既然量子物理学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空性的境界就更是超越了这个层面,因为它比量子物理还要深得多。还有很多东西,量子物理都没有打破,还有很多问题,量子物理也没有解决,所以,量子物理还需要发展。
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就以“不可思议”等等来描述空性,禅宗也说“不可思、不可言”。为什么“不可思、不可言”呢?因为,空性的境界,并没有什么可以思维、言说的东西——一无所有,都是空性。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可说、可思维的呢?
很多人由此而产生了误解,认为既然量子物理与空性的境界都是不可言传的,那么量子物理与空性就应当是一回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量子物理只是往空性的方向迈进了小小的一步,离真正的空性还有天地之遥,所以,如果将空性与量子物理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就完全是曲解了空性。
但是,为什么我们这次讲空性的时候,要讲到量子物理呢?因为,量子物理是科学,大多数人是相信科学的。既然相信科学,那么,当量子物理跟我们的常识完全相反、互相抵触的时候,究竟是我们的常识说了算,还是科学说了算呢?此时,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信口开河,妄说“只有我说的才算,只有我的眼睛看到的才算,量子物理是一派胡言!”而只会明智地说:“虽然我是这样看见的,但如果科学的立场跟我相反,那肯定科学说了算!”
量子物理的研究成果可以证明,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原来并不是真实的。
这不仅仅是佛菩萨说的,包括爱因斯坦都说过:“我们的感官,是非常愚蠢的,所以,我们的感官没有发现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很多事情它都无法感受到。”佛经里面也说了很多这样的话,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更为深刻。
我们每个人以前都认为,在眼睛没有毛病的情况下,所见到的东西不会有错,一直非常信任自己的感官。但是,在通过量子力学得知微观世界并不是这样的以后,就会思维:为什么我的常识与科学的结论是矛盾的呢?原来是因为我的眼、耳、鼻、舌有问题。我所感知到的,只是我自己的世界,只有在我的世界当中,它们才会起作用。眼、耳、鼻、舌所感受的,并不是真理。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的结论,不但是怀疑,而且也可以进一步知道这些都是错误的。从此以后,我们的自尊心就开始降低,而不会墨守成规,执意固守以往的经验了。
本身凡夫的自尊心或者傲慢心是很强的,如果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因为佛是这样说的,根据龙树菩萨的逻辑也可以判定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世界都是空性,有些人或许会对此嗤之以鼻:“这是两千多年前的陈词滥调,这种落后观念早就该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就不一定愿意去思维,即便愿意思维,也不一定能思维出什么结果。
但量子物理却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在它的面前,任何人都无话可说。而量子物理告诉我们的结果,就已经接近于佛教的观点了。
当然,我说过很多次,你们不要搞错了,佛法不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更不是佛法,它们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但是,利用量子力学,就可以间接地让大家接受一些佛理。
佛教要推翻的,不是外道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神论、无神论等等,而是要推翻我们自己的错误观念。
释迦牟尼佛从来不愿意往外去争论,从来不提倡我们去与他人斗争,既不与其他的教派或者学说辩论,也不与持有其他观点的人辩论,唯一要斗争、辩论、挑战的,就是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当中的执著。最终的目的,是要获得与内心挑战的胜利。
比如说,在宏观世界当中,一个闹钟的分针、秒针的位置和速度都测得准,因此能表示一个精确的时点,可以给我们明确地指出二十四小时的任何一个时间,所以测得准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在微观世界当中,这些都是测不准的。比如说,时钟秒针的顶端,是由很多粒子组成的,每个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又是测不准的。这样一来,我们又怎么能确定出一个准确的时点呢?在微观世界里面,时间是测不准的。
当然,在宏观世界当中,时间还是测得准的。否则我们就无法确定出飞机、轮船的出入港时间,或者是汽车出发的准确时间,这样所有的生活都会乱套的。
同样,如果不观察,则周围的一切都是存在的:因为有这栋楼房,所以我们可以住在这里;如果没有这栋楼房,我们又怎么住在这里,又怎么进入这个房间呢?在宏观世界当中,很多人既可以聚在一起,也可以各自分散;但在微观世界当中,我们所有人的身体都是量子场,不存在什么你我的分别,都是弥漫在整个空间当中、互无差别、无法区分的一体。
打个比方,在沙漠里面,有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沙丘、凹地,但沙漠本身,却是由一粒粒的沙子组成的,没有什么沙丘、沟壑等形状,只是在风力的影响下,才会显示出各式各样的形状。同样,在微观世界当中,我们每一个人和这个房子,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全部都是一个整体的量子场。所谓“场”,就是一个波动的、无形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物质实相,只是一种能量。但是,在我们的眼里,就像风力吹动所形成的沙丘一样,从量子场当中便形成了一堆堆的物质,大家就把它们分别认定为是房子、家具、老年人、年轻人、男人、女人等等。
这些东西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与观察者有关。所以,古往今来的很多人,包括聪明绝顶的爱因斯坦,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不能理解这些东西。直至现在,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西方哲学也不能摆脱这些困境。比如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贝克莱,就遇到过这样的责难——“难道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只有人去看的时候,它才存在;一旦没有人去看,它就不复存在了吗?”面对这个问题,他也束手无策,只有把这个问题寄托于上帝:“即使人没有观察世界,但上帝却一直在关照着世界,所以世界不会变得因为不存在而不稳固。”但上帝是否存在都很难证明,这种回答是荒唐的。谁会承认上帝在看呢?你相信上帝,就可以这样说;要让别人相信,就是很牵强的。
量子物理学家们都是很严谨的,他们在遇到这个难题时,当然不会像贝克莱那样把问题推卸给上帝,而只能心存疑虑地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
比如,俄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混沌膨胀模型最主要的发明者安德烈·林德博士在接受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采访时,两人之间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罗伯特:“安德烈,我们不观察宇宙,真的就意味着宇宙不存在吗?”
安德烈说:“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薛定谔之猫提出的问题是,在打开箱子以前,小猫是活的还是已经死了。量子力学的答案是,正如史蒂夫所言,小猫既非生也非死——至少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式(玻尔—海森堡)解释是这样的。现在,假定当你打开箱子时发现小猫已经死了,那么,你最多只能说,‘事情似乎是,在打开箱子以前,小猫已经死了’;而如果小猫还活着,那你最多也只能说,‘事情似乎是,在打开箱子以前,小猫还活着’。所以说,当你观察宇宙时,你也同样最多只能得出下述结论:‘事情似乎是,宇宙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
罗伯特:“但照这种说法,宇宙也可以不存在啊?”
安德烈说:“噢,是的,是可能不存在,这一点,正是量子力学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比如说,在这栋楼、这间房子里没有任何人存在的时候,这个桌子是否存在呢?按照量子物理学家的观点,它就有可能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么宇宙从何而来的呢?对此,量子物理学家找不到一个天衣无缝的回答,只有无可奈何地说:“这就是量子物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事到如今,量子力学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佛教的实相唯识宗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在法称大师的《释量论》当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唯识宗用一个非常合理、足以令人心悦诚服的回答,就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他们既没说它是一个难题,更不认为这是上帝在看。
这些问题我只是顺便说说而已。我们要讲的是什么呢?以前我们都认为:我是一个这样的人,而他又是一个那样的人。现在,量子力学已经告诉我们,不管是我还是他,都是一体的量子场。就像把一粒粒的沙子做成男人、女人、佛陀、菩萨等各种各样的沙雕塑像,使它们看起来像一个人、一尊佛、一座宫殿、一匹牛等等,但如果把这一大堆的沙子弄平,就只是一大堆的沙子,哪儿有什么佛、菩萨、女人、男人、宫殿等等呢?都没有!
要知道,我们都是在纯能量当中产生的噢!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说过:“假如一个人不为量子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明白量子论!”其实,佛教很早以前就已经说出了这一切,学过佛教唯识宗的人,或者是了解佛教中观宗的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就不会感到惊奇:“这就是以前学过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些结论,本身就是佛讲过的,只是他们用仪器测量出来了。释迦牟尼佛没有利用什么仪器,只是依靠自己的证悟,便通达了这一切。随后,又把自己的证悟境界,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了后人。
这并不是说量子力学可以证明佛教的深奥理论,但它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虽然对西方哲学以及经典物理学来说,量子力学是一个天灾——几千年的所谓成果,在量子力学诞生之后,全部都变得摇摇欲坠——但对佛法来说,量子力学就是一个很投缘的伙伴,就像西方尖端的科学家所说的一样。
大卫·玻姆,是伦敦柏克贝克学院的理论物理教授,三十年以来,他一直是世界公认的量子力学权威物理学家。他在研究出这些结论以后,认为它与东方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英国广播公司广播部(BBC RADIO)采访他的时候,就曾经问到:“你所说的东西,听起来非常像是东方哲学。或许禅宗的学生们会找到这些非常类似的概念。你是否看到了你在这个主题领域内的想法,支持了东方神秘主义?”大卫·玻姆回答说:“嗯!也许如此。但是,我认为这种卷入的概念在西方也一直是有的。”
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也说:“很多现代作家都发现,量子论中所用的概念与东方神秘主义与禅宗用的概念很相似。但不管一个人的宗教论点是什么,总之,量子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戴维斯和布朗合编的《原子中的幽灵》中写到:“量子物理学这种整体性特征,在东方神秘主义信徒中找到了极大的支持。神秘主义哲学包含在印度教、佛教、道教等东方宗教之中。实际上,在量子理论的早期,许多物理学家(包括薛定谔)很快就发现:部分和整体的量子概念跟东方关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和谐的传统概念,十分相似。”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卡普拉博士也写到:“在这样的认识下,关于空间和时间、孤立物体和因果关系等的传统概念都失去了它们的意义。可是,这样的认识却与东方神秘主义十分相似。在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中,这种相似性变得明显了,并且在亚原子物理学的‘量子相对论’模型中变得甚至更为明显,量子理论与相对论在这种模型中结合在一起,其结果是与东方神秘主义的观点极为相似。”
当然,佛教当中还有很多更深广的领域,量子力学却根本帮不上忙,只有佛教自己去告诉别人。
为什么量子力学帮得上佛教的忙呢?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是相信科学的。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如果承认周围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科学,但量子力学就打破了这一观点,这样一来,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把我们引向空性的境界。
之所以我们这次要简单地介绍量子力学,就是为了推翻我们心中粗大的错误观念。虽然佛教也能做到这一点,但因为量子力学是被普遍承认的观点,虽然物理学家之间也有一些争论,但从科学界的主流思潮而言,量子力学已经被公众所接受了。既然公众都已经接受了,我们就更不可能推翻量子力学或者相对论的观点,而只有承认——我们日常的所见所感都不成立,都站不住脚。
凡夫都希望身边所有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心里会踏实一些。但经过观察以后,我们却找不到一个让自己踏实的东西——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粗大物质,最后都可以消失在纯能量当中。
以前物理学喜欢讲什么“物质不灭”,但现在的科学结论却不一定是这样。物质可以灭,在物质的下面,只是一种能量,它可以不灭。但能量的说法还是很不可思议的噢!它意味着,这栋楼,包括我们这些人,都可以消散、融入虚空当中,什么都不存在;当密度足够的时候,通过挤压,这栋楼,包括我们这些人,又可以在虚空当中出现。
我们可能会认为匪夷所思:从诞生到死亡,我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这栋楼在没有修建的时候就不存在,在建成之后直至毁灭之前,它都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的。这栋楼和我们这些人怎么可能在空中消散呢?绝不可能!
当然,在宏观世界中,不可能一栋楼或一个人的身体突然间消失和诞生,但宏观世界是虚幻的,我们看不见它的真相,这是有科学证据的,我们能不接受吗?我们不得不接受!如果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话,就能依靠它来推翻我们以前的陈旧观念——顽固的执著。
量子力学刚刚诞生的时候,不少人都认为这是荒谬至极的言论。很多科学家都不屑一顾:这么说,我们就不是在研究一个物体,而是在创造一个物体了?世界上没有一种科学理论是在诞生之初,就能立即被所有的科学家接受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慢慢接受了这些观点。
佛告诉我们,所有物质的最小单位,叫做无分微尘。无分微尘可以在空中消失,如果想去追踪它的去处,是根本没有办法的。一个这样实实在在的固体,就是在虚空中消散无余了。
《俱舍论》,特别是大乘佛法当中还讲过:当物质,或者整个宇宙诞生的时候,就是在虚空中忽然间产生的。这种观点,与所有物质产生于纯能量的观点也是大体相同的。
请大家好好思维思维,我们原有的观点都是不对的!不仅仅是量子力学,包括相对论里面的质能关系(公式:E=mc2),也证明了这一点。所谓质能关系,是指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换,也即所有的质量可以完全转变为能量——所有宏大的东西,最后都可以变成没有任何物质的实体;能量也可以转变为质量。换言之,在我们肉眼观察不出任何东西的空间当中,也存在着量子场,在这样的空中,可以产生形形色色的物质。当然,这是指在微观世界当中。在宏观世界当中,不可能天上一下子就出现一架飞机,然后又在空中忽然消失。
这些观点,跟我们的常识都是相反的,在两个相反的观点当中,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之一。选择什么观点呢?只有选择量子物理!无论是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还是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谁都不能说这些观点是不准确的。既然是准确的,那就必须承认我们以前的观点是错误的。多年以来,大家一直以为至少有一个基本的粒子存在。通过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不仅推翻了经典物理学以及西方哲学的观点,而且也帮佛教推翻了我们原有的观念。既然如此,我们现在就无话可说,再也不能坚持这栋楼客观存在的观点。
(3)无形的“场”也是空性。前面我们提到了量子力学的观点。量子力学并没有认为世界完全是空性的,也没有提到无我、空性的概念,至于修法、断除我执、断除烦恼等等,就更出乎他们的预料了。虽然起初他们并没有想过空性的意思,但通过仪器测量、科学试验,却让他们无意间发现了接近物质本性的境界——量子场,但他们只能走到这一步,就不能再前进了。他们至今认为,量子场是一切物质的最终基础,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为什么他们只能走到这一步呢?因为,在宇宙刚刚形成的时候,粒子的密度是非常大的。由于密度太大,所以即使是目前最先进的粒子碰撞器,也不能让这种组成物质的原始粒子粉碎、分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粒子不能再分离,其实它们还是可以分离的。
当量子力学与佛教一起肩并肩地走到这里的时候,它们两个就分手了,量子力学只有暂时停顿在这里,而佛法却可以继续前行。
佛教认为,虽然量子场也是一种物质,但它却是可以被打破的。虽然佛经当中没有“场”的名词,但在《大乘阿毗达摩》当中却有这样的物质概念,前面介绍色法的时候,就提到过这种无形、无色的物质。佛教的物质概念是很广的——不仅仅是粗大的东西才称为物质,包括细微的东西也可以称为物质。
那么,量子场这种物质怎么被打破呢?虽然量子场没有颜色,不具实质,但它却有波一般的形态。既然有波一般的形态,就可以分出东、西、南、北、上、下,这样一直分解到最后,它就会在虚空中真正地消失,最终什么都不会剩下。
为什么呢?比如说,一个有形、有色的物质,它的体积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既然是有限,就会越分越小,当小得不能再小的时候,它就会消失在虚空当中。什么是“小得不能再小”呢?就是如果再分,它就没有了。
很早以前我们就认为:我们肉眼所见的,无色透明、没有质碍、没有固定形状的空间,就叫做“虚空”;而没有空气成分,也即没有氮气、氧气、水分等等的虚空,就叫做“真空”。在真空中,是没有任何物质的。后来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在真空当中,也存在着一种非常细微的能量——零点能(量子场)。所有的物质,都在零点能当中产生,最后又消失于零点能当中。
佛教对此不以为然。佛教认为,即使是零点能,也可以消失在不存在任何东西的虚空或者空性当中,这样的虚空,才叫做真正的“真空”。也就是说,所有有形、无形的东西,都会消失于空性当中;而所有的物质,又都产生于空性当中。
虽然有些量子物理学家也会说“色即是空”,但他们所谓的“色”,只是很狭窄的一个范畴。量子力学的“物质”或者“色”的概念,就是颜色、形状、声音、味道等等,而佛教禅定当中所出现的特殊色法——白骨、水、风、火、红色的世界等等,量子物理学家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因而也不会相信这样的结论,更不会把它们列入物质的范围之内。量子物理学家所说的“色即是空”,要比佛教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层次低得多。他们连“场”的概念都没有打破,其他的很多特殊色法,他们就更不可能打破了。
“场”以上的概念,已经被量子物理打破了,佛教自己必须要做的,就是运用中观理论打破“场”的概念,并继而把所有的执著都彻底推翻,最后唯一剩下的,就是空性。
打个比方说,这栋楼是怎样产生的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大家都很清楚,是由建筑设计师、建筑工人、建筑机械等等共同创造、修建的;从微观的角度来说,量子物理学家告诉我们,有形、有色的物质是由无形、无色的量子场产生的;而佛教却进一步认为,包括量子场本身,也是从没有任何物质的空性当中忽然间无因无缘地产生的。
量子物理学家又说,当物质消失的时候,是消失于纯能量(量子场)当中的,纯能量是万事万物的基础;而佛教又进一步认为,包括量子场本身,也可以消失于空性当中,最后留下的不是能量,而是空性。关于这一点,通过中观逐步分解的方法就可以证明。
其实,包括量子物理学家,也不敢十拿九稳地肯定他们的答案是最究竟的;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肯定不是最终的答案,离物质的究竟本性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从研究物质本体的角度而言,这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了——已经比经典物理学往空性的方向迈了一大步,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
那么,量子场如何是空性呢?量子力学在这个时候是无能为力了,他们至今还认为这是所有物质的基础。但是,也没有人敢说量子力学是最究竟的答案。因为历史告诉他们,很多曾被认为是最究竟、最顶峰、最无可挑剔的观点,最后都被驳得体无完肤。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就在两百年当中都没有被动摇过,所有人都认为它是非常准确的真理,直至相对论的出现。所以,很多人都坚信,将来还会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也许其中的某些理论也能推翻量子力学的观点。
不管是量子力学的“量子场”,还是佛教的“无分极微尘”,我们怎么去破呢?有很多的观察方法。
不过,如果你只想日子过得好一点,而不想有其他需求,就不需要去观察什么了。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是想日子过得好一点,是包括动物都有的想法。仅仅满足于此,就缺乏了人类应有的尊严。人是高等动物、智慧生命,既然是智慧生命,就不应该苟且偷生,不能过动物式的生活。动物式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吃喝玩乐,没有思想,没有追求。也许我们会断然否认:动物的吃喝玩乐和我们的吃喝玩乐是截然不同的,它们的吃喝玩乐算不上什么。但是,也许从动物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吃喝玩乐也算不上什么。它们也会有这样的观念,这是肯定的。所以,如果我们不想去过动物式的生活,而是想活得比动物更有意义的话,就应当去详细观察。
佛教的中观理论,以前基本上都讲过了。本来中观应成派有五种与自续派共用的逻辑,还有四种不共的逻辑可以抉择出空性,但此处只简单地介绍一下其中的一个推理方式,就是通过观察因果当中的因法来抉择空性。
在宏观世界当中,我们都认为,在田里播下稻种以后,如果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过了一段时间,就生出了稻芽。稻芽一定是由稻种产生的,这是最正常不过的道理。从我们的常识看来,稻芽就是从稻种产生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现在我们就去观察,如果这个结论站得住脚,经得起考验的话,那它就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否则,我们就不能毫无理由地认为它是什么“千真万确的事实”。下面开始观察。
有的人认为,在稻种产生稻芽的时候,稻种和稻芽是像左右手一样同时存在的,就像当两个人同时存在的时候才可以互相说话,如果两人没有同时存在就无法说话一样,正因为同时存在,所以才能相互起作用,这样,稻种就能让稻芽产生。
其实,在这个观点当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漏洞。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认为稻种和稻芽同时存在,那么稻种又对稻芽起什么作用呢?因为稻种对稻芽要起的作用,就是要让稻芽产生,既然稻芽已经与稻种同时存在了,那么稻种就根本不必对稻芽的产生起作用,而成了毫无用途的多余的东西。
比如说,如果要在墙上画一幅图画,则只有在墙上没有图画的时候才能够去画,如果墙上已经有了图画,怎么又要去画呢?如果已经有了还要去画,就是重复浪费、多此一举,就永远都没完没了。
由此可以判定,稻种和稻芽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因果同时存在的观念是错误的。
此时又有一些人认为,在稻种存在的时候,稻芽并不存在。我们在农夫的口袋里面,只能看到现在准备播下去的种子,而看不到以后将要长出的稻芽;当农夫把种子播下去,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每一粒正常的种子都会发出一根稻芽。所以,稻种和稻芽不是位于同时,而是先有稻种,后有稻芽。
虽然从宏观的角度可以这样说,先有种子,后有苗芽,这是对的,但是宏观世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相对而言,真正能够成立的,却是微观的结论。
从微观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不能说先有稻芽,后有稻种,不能打乱“稻种在前,稻芽在后”的世人公认的先后顺序;也不能认为稻芽在稻种里面,因为当我们打碎稻种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根本就没有稻芽的影子。那么,稻芽是不是藏在很远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把它迎请过来,让它与稻种碰头,就像把树苗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去重新栽种一样呢?肯定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在稻种存在的时候,稻芽就是不存在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既然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么稻种又怎么让它产生呢?稻种要让稻芽产生,肯定要对它施加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怎么传递过去呢?比如说,因为有了手机,发射台才能把信号传给它,如果根本没有作为接收器的手机,信号又传给谁呢?那不是白传了吗?再比如说,如果两个人同时存在,那么其中一个人就可以写信给另一个人,但如果另一个人根本不存在,那写信的人又把信捎给谁呢?同样,如果稻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么稻种又给谁起作用呢?根本没有办法起作用!
这样观察以后,我们就找不到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来,稻芽就无法产生了。
依此类推,不管微观的物质也好,宏观的世界也罢,包括量子场对物质产生所起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进行分析,甚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剖析量子场的存在,如果是存在的东西,就应当有生,那它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推导,就可以最终得出万事万物都无法产生的结论。既然无法产生,也就不可能存在。
总而言之,即使是所谓的“场”,也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起作用,一旦更进一步地去分析,“场”的概念也是不堪一击的。
请大家想一想,稻种究竟是怎样让稻芽产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从生物、物理、化学或者其他哪一个学科的角度来解释,到了这个关卡以后,就都行不通了。
学化学的人很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会出现令人惊叹的各种变化。比如说,在硫酸里面放上铜丝加热,就产生了硫酸铜,原来无色透明的液体——硫酸,此时就变成了蓝色的硫酸铜。但这只是在宏观世界当中才成立的现象。在微观世界当中,硫酸与硫酸铜能不能碰头呢?要知道,如果它们碰头,就成了同时存在的东西,同时存在的东西相互之间是不可能有因果关系的;但如果它们不碰头,硫酸就不能对硫酸铜的产生起作用。
虽然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存在着因果的关系,有因有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这只是一种错觉而已,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善恶因果等等从来就不存在。
当然,在我们还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就要承认因果,要如理如法地取舍因果,但在证悟空性以后,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消失了,就像佛一样,在佛的境界当中,就没有什么善恶的分别。
一切物质从来就没有诞生过,既然没有诞生,也就没有住和灭的阶段,但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就能产生各种生、住、灭的现象。比如说,在有稻种的地方,没有任何理由就会出现稻芽。这是谁说的呢?就是我们的眼睛告诉我们的。因为我们亲眼看见,农夫把种子撒在田里以后,就从田里长出了庄稼,这是我们眼睛的结论。或者是我们的耳朵告诉我们的。因为园丁说:在这里播下花种以后,就会长出鲜花。如果说这些鲜花从来就没有产生,那我又怎么会听到这些说法呢?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非常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认为只有它们说的才算。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已经不是一世、两世,一万年、两万年的习气,而是从无始以来就养成的、根深蒂固的恶习。它们一直都在欺骗我们,但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相信它们。实际上,在我们盲目地相信眼睛的时候,就是我们非常愚蠢、对任何事情都不进行任何思维的时候。
西方科学不是提倡怀疑一切吗?既然对任何事物都要怀疑,那对我们自己的存在,对我们自己的眼、耳、鼻、舌的感受,乃至我们自己的观点都应该提出怀疑。我们不能仅仅怀疑造物主的存在、怀疑有神论、怀疑唯心主义等等,而不回过头来怀疑自己,如果这样,就是片面、偏执的做法。
上述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怀疑自己,让我们推翻以前所有的、极其顽固的陈旧常识,这样我们就会主动去寻找真理,并逐步跨入空性的境界。当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眼、耳、鼻、舌的常识以后,就跟佛的理论稍微有些接近了,就开始往佛的思路上走了:我的眼睛所看到的是不是事实呢?此时不需要佛教理论,借用量子力学的观点,就可以驳倒这一切。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感觉到,原来我们的眼、耳、鼻、舌说了不算!此时,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去找一个更合适的、更有说服力的理论。
这样的理论在哪里呢?在西方哲学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里面没有,它们都被量子力学驳得一无是处。在除了佛教以外的其他东方哲学里面也没有。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所讲的,就是伦理道德、忠孝礼仪等做人的道理,而道教所讲的,无非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类的目标。只有在佛法当中,才有这些答案。
通过佛教理论,首先可以让我们否定眼、耳、鼻、舌的观点,否定以后,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肯定的东西呢?此时,我们就可以依照佛陀所指点的方法,往深层次的空性方向去进行思维,最后就能感觉到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
比如说:虽然这本书明明就在我的手里,我的眼睛把它们分成了一本书和一只手,但从量子力学的观点来说,它们却是一体的量子场;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虽然看起来是先有书,然后我才能用手去拿它,但在微观世界当中,我的手是无法去抓它的。通过微观世界的论证,就能让我们进一步了知空性。
这还不是证悟空性,还需要继续修行。当通过修行,发现通过逻辑推断所得出的结论、佛陀所描述的境界,与自己现在的禅定感受三者,都是一味一体、完全等同的时候,我们就证悟空性了。这叫做“色即是空”。
虽然这个话题一直讲下去,可以引申出很多内容,但讲得太多了也没有用,所以就此打住。
(4)空性也不存在。空性是不是唯一的真理呢?也不是。为什么呢?因为,首先在我们的观念当中,要有一个不空的东西存在,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与其相反的概念——空性。然而,从物质的本性来说,无论空还是不空,都是不存在的。
比如说:因为世界上有了大象这个动物,所以在人们的观念当中会有大象存在或者不存在的概念;如果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大象,那么,在所有人的观念当中,也不会有大象这个概念。既然如此,又会不会有大象不存在、大象是空性的概念呢?绝不可能。
在我们的观念当中,当一个原本存在的东西没有了,它就是空了——“色即是空”就是这个意思,受、想、行、识也这样依此类推。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空性。
其实,所谓的空,必须要观待一个不空,如果色、受、想、行、识从来就不存在,又怎么让它们去空呢?因此,单纯的空也不是究竟的观点。
虽然代表空性和大空性的名词——中观“自空”和“他空”,是由藏传佛教的佛学家们创造的,但它们的内涵却在古印度的经典当中早就存在了。
在中观当中,没有任何执著,包括空和不空都放弃的境界,就是他空大中观;仅仅破除了物质的实有,而剩下一个单纯的空性,就既不叫小中观,也不是大中观,而是普通的中观,也可称之为自空中观。
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却不能丢开这个“空”字。佛书里面也说过:当我们有病的时候,就必须要吃药;当我们疾病痊愈的时候,就不需要吃药了。意思是说,当我们还有执著的时候,就不能把空性的观念丢掉;当我们彻底抛下执著的时候,空性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说来说去,空性也只是一种方法而已。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不但不能丢开空性,而且还必须设法建立起一个坚定不移、牢不可破的空性观念。只有依靠这个空性观念,才能把我们引向一条正确的光明之路。如果现在就丢掉空性的观念,那就成了无记的见解,这样是会走弯路的。虽然实际上空和不空都不存在,但现在我们却要把空性看成是唯一的真理,看成是所有物质的基础。
(5)最后的本性。在上述见解之上,我们加一点三转法轮的内容,或者密宗的意义。
依照三转法轮的见解:从宏观的物质,一直分解到分子、原子乃至纯能量、空性,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光明,就是比较完整的观察物质的方法。
当物质完全成为真正的“真空”以后,真空又是怎么来的呢?刚才我们提到了,空和不空是我们人为建立的概念。当我们把包括空和不空在内的、由人的思维所建立的所有概念都取消了以后,最终剩下的,就是如来藏、光明、佛性、心的本性——这才是唯一的终极真理。
在这一点上,即使量子力学再发展一万年,也不可能接触到如来藏光明的层面,这根本不是什么仪器可以测量的东西,根本不是世间的逻辑可以抉择的东西。
佛教最终告诉我们的就是:所有的物质,包括有色有形的物体,与无色无形的能量等等,都是从心的本性光明当中产生的。心的本性光明,才是万事万物最终极的基础,这也叫做大空性。“色即是空”当中的最后结论,就是心的本性光明。
这种观点是不是跟唯心主义一样了呢?当然不是。唯心主义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思想。唯心主义者从来就没有提到过如来藏、光明等等,他们连做梦都不可能梦到这些。唯心主义当中比较有逻辑性的观点,我认为是贝克莱的经验论。唯物主义者们跟他辩论了很长时间,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1713—1784)曾经写到:“这种体系(指贝克莱的理论)虽然荒谬之至,可是最难驳倒,说起来真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学的耻辱。”
唯心主义所谓的“心”,与佛教的“心的本性光明”有着天壤之别。不仅仅是唯心主义,包括古今中外的所有思想,都没有佛教这么深广。
《入中论》里面非常清楚地说过:世俗谛承认,物质与精神二者都承认;在胜义谛当中,则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所以,在世俗谛中既不存在唯心、唯物的差别,在胜义谛当中就更不存在什么唯物、唯心了。
前面说过,虽然西方有些人说佛教是唯物主义,但其中所含摄的物质范围却是很广的。我们以前也讲过,佛教就是佛学。对佛教来说,佛学这个名字是最恰当不过的。
而有些人一看到“承认物质与精神二者是存在的”,就把它与笛卡儿的二元论混为一谈。当然,这也不是笛卡儿的二元论学说。
对于有些居士而言,在弄清一些必要的修法和概念以后,自己好好修就行了,不需要学那么多的东西。但是,如果为了消除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佛教的唯识宗也说“万法唯心造”,这是不是唯心主义啊?如果佛教也承认物质与精神二者,那又是不是二元论呢?这样就需要去了解一些大概。本来佛教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但真正要把它们搞明白,那是佛教专业人士的事情,我们就不用去瞎操心了。
心的本性光明,就是从远离一切执著的心的本性当中透露出来的光明,现在只能说到这一点,因为这种境界已经超越了语言与思维的范畴,因而是语言无法表达、不可形容的。
通过学习中观理论,将原有的粗大执著推翻,再修持外加行、内加行,当具备了不造作的出离心与菩提心之后,再去修持前面我们所讲的中观修法,这样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心的本性——如来藏。到了那个时候,自己自然就会知道。在尚未到达这个境界之前,说了也是白说,要说也说不出什么东西来,听也听不出什么名堂来。
“色即是空”当中的空性,就是这样一步步逐渐深入的:首先,在将粗大的东西推翻以后,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切不是有,而是无,只有空性才是准确无误的。然而,当进一步思维的时候,才知道空性也不是最终的答案,因为空和不空都是观待而成的分别妄念,实际上都不存在。那个时候,就进入到比较好的境界了,但对诸法的究竟本性,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当证悟心的本性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了心的本性、空性、光明的内涵。
4.观察的结果
如果根本不想什么解脱不解脱,只是想在轮回当中日子过得好一点就心满意足了,什么前生后世也不管,只要今生能吃喝玩乐,就没有什么别的需求了,像这种安于现状的人,就不需要去学这些理论,也不需要去观察空性。比如说:虽然微观世界当中速度测不准,但在宏观世界当中却是测得准的,时钟所显示的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很精确的;虽然在微观世界当中我们的身体和房子是一体而无法割裂的,但在宏观世界当中,人和楼房却不可能是一体;虽然微观世界当中我们都是一体的量子场,但在宏观世界当中却有你、我、他的分别……如果只想生活在宏观的虚幻世界当中,我们就不需要去观察。
什么样的人需要这样的观察、思维呢?就是希求解脱与利益众生的人。
佛教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明白空性的道理,继而放弃执著,获得解脱并让众生获得解脱。
为什么要放弃这些执著呢?首先,从小乘的角度而言,如果放不下这些执著,一直都认为我是存在的,众生也是存在的,解脱、轮回都是存在的,就不能超越这种观念。如果不超越这种观念,就叫做世间六道,就叫做轮回,而不是解脱。要超越六道轮回,至少要证悟人无我。这就需要去观察、去思维:虽然我看到了这么多东西,也认为它们是存在的,但仅仅我说了不算,我要回头去看看它们究竟是否存在。这样观察的时候就知道,认为“我”存在的我执,是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一步打破这种执著。一旦能放下对人我的执著,贪爱心、嗔恨心以及愚昧同时也可以被消灭,因为它们的基础已经被破坏了。这样断除烦恼之后,就可以获得解脱。
其次,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说,也需要证悟空性,放弃执著。大乘佛法没有任何其他想法,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益众生呢?比如说,向缺衣少穿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布施他们一些东西,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抑或救死扶伤,通过自己的医术为身患重疾的人解决病痛之苦,或者照顾没有陪护的病人等等,虽然也是利益众生,但这些事世间人也可以做,佛教也不排斥,也愿意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然而,仅仅这些还不够,大乘佛教是要彻底究竟地利益众生。
什么是彻底究竟地利益众生呢?就是帮助众生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生老病死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的话,虽然通过扶贫可以暂时地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却不能永久性地解决问题。哪怕我们将一个人一生的贫困问题都解决了,但他下一世再遇到这样的困难呢?这是很有可能的!既然如此,那你下一世还可以帮他吗?下一世他去哪里我们都不知道,又怎么去帮他呢?所以,佛教认为这些还不够,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老病死。要解决他们的生老病死,首先我们自己要有智慧。只有具备了智慧,才可以帮助他众。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众,首先就要消灭我们的自私心。如果有自私心,又怎么去帮助他众呢?不可能!
比如说,当上面拨下很多专款,让有自私心的人去发给老百姓用以扶贫,或者送到灾区去救灾的时候,这个人就会想方设法雁过拔毛,从款项当中克扣掉一些,揣进自己的腰包里。再比如说,有些人为了博取别人的赞叹,为了让大家奔走相告“他真是大菩萨啊!他做得多好啊!”而拿出一些钱,去做表面的救苦救难,实际上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如果自私心没有铲除,很多时候所谓的利益众生也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证悟空性以后,就彻彻底底地断除了自私心,消灭了贪嗔痴。在那个时候,如果没有慈悲心,也会有这样一些问题:也许就会像小乘阿罗汉一样,认为所有该做的都做完了,自己已经万事大吉,随后就趋入灭定了。但大乘佛教却把菩提心灌输给了我们,让我们时时刻刻都知道,我的工作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还任重而道远,还有成千上万的众生等着我去度化。我要把自己如何断除烦恼的心路历程告诉别人,让他们沿着我曾经走过的路去走,并最终获得我现在的果位。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所以,佛教徒就必须要观察、证悟空性。
如果别人的痛苦和自己的痛苦都不管,除了日子过得好一点就别无须求,像这种人就不需要劳神费力地去思维这些,纵然下一世受苦,也只能自己去想办法。
当然,量子物理学家并没有这样的目的,他们一开始的意图,就是想找到整个宇宙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然后将其应用于世间的日常生活、军事、科技等等。然而,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当他们费尽周折,去一步步分割粒子,希望找到更细微的坚固之物的时候,最后却适得其反——找到了一个接近于空性的结果。这就像佛经里面所讲的剥开芭蕉树皮,终将一无所获一样。芭蕉树树干本来就没有坚硬而实在的中心,在将一层层的树皮剥开之后,最终什么都不会得到。
粒子是非常小的东西,而粒子加速器却是长达一两公里的大型仪器,科学家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粒子加速器让粒子通过碰撞而分割,试图将粒子一再细分,最终得到一个最基本的粒子。这样的结果,其实已经违背了他们当初的意愿——本来想得到一个东西,却无意当中发现了类似空性的结果。
爱因斯坦开始接触原子物理学新的实情时,也同样地感到震惊。他在自传中写到:“我为了使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与这种(新型)知识相适应而做的一切努力都彻底失败了。就像是从一个人的脚下抽走了地基。他在任何地方也找不到可以立论的坚实基础了。”
海森堡也写到:“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此时物理学的基础开始动摇时,才能理解近代物理学最新发展的强烈影响;这个变动所引起的感觉是,科学失去了依据。”
当量子力学与佛教携手并肩地走到这里的时候,量子力学就停滞不前了,而佛教却能够继续前行,并最终走到量子力学根本看不到的、遥不可及的地方。佛教的很多其他领域,量子力学是根本无法想象的。这就是量子力学与佛教的差别。
说一千、道一万,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要推翻我们自己的观点。
如果不能推翻自己的观点,即使推翻了无神论,即使战胜了一切外道,我们仍然还在轮回当中流转,还是不能获得解脱;反之,如果推翻了自己的观点,则其他什么都不用去消灭、去战胜,别人认为有神无神也好、唯心唯物也罢,我们都一概无须过问。
如今,量子力学已经可以帮我们推翻很多的执著,剩下的部分,就只有靠佛教自己来推翻了。
5.具体的修法
必须提醒大家的是,修法和理论是不能相互脱离的:只讲理论没有修法,就没有什么用处;没有理论只讲修法,虽然方法懂了,却没有相应的见解,那修什么呢?虽然我以前所讲的中观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表达的,但却是正统的中观,即使再讲复杂一点儿,也不会有什么更新的内容。
在观修“色即是空”的时候,当所有的前期准备做完之后,就在自己的前面观想一栋高大宏伟的楼房,然后去观察这栋楼房:在宏观世界当中,它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但实际上它是不是存在的呢?然后,我们既可以利用量子物理的理论走一截路——把物质分解为分子、原子等等,直到“场”为止,但只能走到这个程度;也可以利用佛教理论一直走到底,从佛教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像《俱舍论》当中所讲的一样,把这栋楼房分解成很多很小的微尘,这些微尘又可以一再细分,直至分到无分微尘,无分微尘再分下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打破了。
这个境界,是量子力学与佛教的共同结论,从量子力学的角度也可以分析到此——一栋高大的建筑物,可以消失在纯能量当中。
你们不要以为纯能量也是什么东西。纯能量虽然也称为物质,但它却没有物质的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仪器才能够测量的,无形无色的东西。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个“场”也可以被推翻。
这样一来,一栋楼房经过一再观察最后就没有了。它不是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了,就是在这个空间当中消失了。这个时候就要思维:虽然在我的眼、耳、鼻、舌不观察的时候,它是一栋楼,但经过观察之后,它不但不是一栋楼,甚至连一个微尘都不是。
当深深体会到楼房是空性的时候,此时要注意两点:第一点,就是要保持这个体会。第二点,就是要让我们的心从侧面去监督,看它自己是否一直处于这种状态,看它有没有往外的散乱、有没有往内沉重的昏沉困倦。如果发现意识在胡思乱想,已经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根本没有处于这种状态,那个时候,就要让它回来,继续停留在这个状态中。除了这两点,其他没有什么。
如果实在不能坚持,就停下来。然后又去观察一座山,或者是观察湖泊,分析方法也是一样的:水是物质,往下是分子、原子……这样观察之后,则无论多么大的湖,最后都可以消失。
这个修法和有些空性修法的不同点,就是需要观想一个对境,其他没有什么区别。最后是回向、起坐。这就是最方便的修空性。
如果你们以后有时间,可以去了解一下其他书上所讲的空性修法,但可以肯定地说,除了禅宗以外,任何一个显宗的空性修法,说来说去,都万变不离其宗,精华就是这两点。
每一个写书的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哪些该写,哪些该保留,每个人所掌握的分寸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在写作的时候,会把很多意义隐藏在一两个词句中间,而不可能把所有的意思都说出来。我们在讲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隐含的意思都讲出来,应当比看书更清楚一些。如果讲的时候,还是原书当中的内容,那讲不讲都一样了。
这就是“色即是空”的修法。
空即是色
“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呢?
前面,我们把所有的物质都分解到心的本性如来藏了,这已经是路的尽头,再往下就没有可走的路了,这就是“色即是空”;反过来说,就是“空即是色”。
比如说,当我们把这栋楼分解到心的本性光明以后,是否意味着这栋楼房的现象也不存在了呢?并非如此。尽管被我们分解了,但房子还是依然如故地存在着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上面我们通过观察,知道不仅是这栋房子,包括组成这栋房子的微小粒子都不存在,但为何它还在我的眼前出现呢?这就是“空即是色”。
佛教所说的“空”,是除了物质以外并不存在的。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
这样观察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我们不是要在思维以后,就让这栋楼房不存在,就让眼睛看不见楼房,而是要获得一种胜利。什么样的胜利呢?就是跟自己的执著决斗所取得的胜利。
什么执著呢?以前我们认为,房子就是房子,物质就是物质,都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从来没有想过这都是虚幻的。
当我们想到“我要拿钱去买一束花供佛”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想“我要拿实有的钱,去买一束实有的花,然后去供实有的佛”,虽然心里没有想到这些名词,但实际上我们却认为:“我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一束花,而不可能买的是纸上画的花,或者电视机荧光屏上出现的花”,“我拿的肯定是实有的钱”,“我供的也绝对是实实在在的佛”,“之所以我要供佛,是因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狱,地狱里面有实实在在的痛苦,为了避免这些难忍的痛苦,我就要去供佛积累资粮”。其实在这当中,就已经默认了自己的执著。
现在学了空性以后,就要通过观察,从而在我们心里消除这是地狱、这是佛陀、这是花的分别执著。我们现在要推翻的,不是所看到的楼房等现象,而是自己原有的这些实有执著。眼睛看得见看不见,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关键的问题,是要消除自己内在的执著。
有人会提出疑问:前面所讲的修法,就是通过观察思维,将一栋楼分解、分解、再分解,最后体会到空性,但是,当我们睁开眼睛一看,这栋楼还在面前。这样从起点到终点,最后又回到了起点,不就等于原地踏步,白修一阵了吗?
并非如此。虽然此时我们的眼睛仍然能看到物质,但认识上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我们认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楼房;但现在我们却明白,虽然它看起来是楼房,但它却是虚幻的,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在刚刚开始修法的时候,我们只能从理论上知道空性。当别人问我们“这本书是实在的吗?”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它不是实在的,而是虚幻的。”当我们回答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才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说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想法。我们发自内心地认为它就是虚幻的,但如果没有修行,就纯粹是一种观点,起不到什么作用。
如果通过这样的观察方式去修的话,最终执著是肯定可以消灭的。
这样一来,外境就不会对我们有任何利害了。什么是利害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去分析这些物质。比如说,在我们刚刚看到这束花的时候,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虽然看见了,却没有任何思维,也没有任何执著,那时也就不会有任何利害。
佛经里面也讲过:小孩子杀生没有成年人的罪过严重,因为成年人杀生是故意去杀的——因为这个动物身上有可以食用的鲜肉,或可以卖钱的皮毛,所以就生起了强烈的贪心,继而去杀害了这个动物;小孩子虽然也杀死了动物,给动物带来了痛苦,但他们的思维却是很简单的,没有太多的恶意,没有什么大的执著,是无意去杀的,所以没有成年人的罪过严重。这是佛经里面说的,不是我编造的。
再比如说,当有人看到战争的杀人场面,自己却没有生起嗔恨心,也就不会造作罪业。
这说明什么呢?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内心的执著,因为有了执著,便会导致很多的烦恼。如果不消灭内心的执著,我们就会认为:金钱是实在的东西,可以解决实在的痛苦,我去挣钱是应当应分的事情。如果挣不到钱,实在活不下去,那么采取偷盗、抢劫等不正当手段去获得钱财也是未尝不可的。这样就会造业,并丧失最起码的道德观念。所以,我们必须要消灭自己的执著,要跟自己的执著决一雌雄。
在消灭执著以后,是什么样的状况呢?那个时候,我们的眼睛还是可以看到所有的东西,跟以前没有听过空性、没有修过空性时完全没有两样。以前能看到的,现在也看得见,以前能听到的,现在也听得见,但心里看问题就全然不同了。以前认为是实在的东西,现在不需要去分析这束花是能量、是空性等等,不假思索地直接就可以把它看成如梦如幻,所以也不会有执著,继而也就没有烦恼;既然没有了烦恼,也就没有理由再在轮回中继续受苦了。
虽然眼睛所看到的现象在一定的阶段也可以发生变化,但在显宗修法当中,却要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发生改变;而依照密宗生起次第的修法,则可以快速地改变,不但心里没有执著,而且也可以看到全然不同的景象。
当然,这不是我们现在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无论看得到现象还是看不到现象,都没有问题,主要的是破除对现象的执著。
比如说: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人,如果只是眼睛看到,而心里却没有执著,既没有对他的贪心,也没有对他的嗔恨心,那看到看不到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看到这个人以后,心里产生了执著,随即开始贪爱或者嗔恨这个人,那就会造业,造了业以后,就无论如何都跑不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消除执著。如果不消除,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要消除执著,就要去修行。这是非常合理的说法。
有些人认为,所有合理的东西就叫做科学。既然如此,那我们前面的推断,就应该是非常“科学”的说法。其实科学本身,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退一万步说,即便科学的结论是正确的,它的权威性也只能限定在世俗谛当中,一旦超出了世俗谛的范畴,科学就一无是处了。
总而言之,“空即是色”,就是虽然通过观察,知道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但它却还是会在我们的眼前出现。
现在经常有些人不知天高地厚,一看到佛经当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望文生义,抓住字面就开始胡乱地批驳一气,但他们却根本不懂什么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很荒唐的。
在辩论当中,有一个十分严格的要求,就是如果想驳倒对方,就必须非常清楚地知道对方的观点,这样才有资格去评价对方。如果别人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却不明就里地妄加评论,那就是荒谬至极的做法。
“空即是色”要告诉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这栋楼房连现象都不存在,只是要表明这个世界是一个如幻如梦的虚幻世界,并进一步要我们消除对它的执著而已。
色空双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意思和前面讲的差不多,空离不开色,色离不开空。如果离开了色法,就不存在空性;如果离开了空性,也就不存在色法。在色法或者现象之外,不存在空性;除了空性以外,也没有其他的色法或者现象。空性就是现象,现象就是空性。
为什么呢?比如说,当我们的肉眼正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同时它就是空性的。佛菩萨境界当中一切万法的空性,与我们所看到的不空二者,是位于同时的。作为现象的色法,根本就没有离开空性。现象和空性二者,是无二无别、不可分离的。
我想用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有人说“运动不异静止,静止不异运动”,听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一点也不矛盾。
怎么理解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所有静止物体,比如一座大山,实际上就是运动的,所以“静止不异运动”;实际上是运动之物,在我们看来却是静止的,所以“运动不异静止”。这就是现象和实际存在方式的两个不同侧面。
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一切都是空性,但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它们却都是那么完整、那么实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幻觉在作怪。
比如说,从我们的肉眼来看一本书,是一个静止的物体,无论怎么去看,都不能看出它在运动,但前面也讲过,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来说,你们都知道,如果用电子显微镜来看,它却是由很多粒子构成的,而其中的每一个粒子都是以极快的速度在运动的。其中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是以每秒730公里至2200公里的速度在运动。
在原子里面,绝大多数都是空间。我们都知道,原子里面只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有多小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如果把原子放大到这栋楼这么大的话,那么原子核的体积就只有一粒芝麻那么小。除了原子核以外,在原子中剩下的其余部分都是空的,只是一些电子在围绕着它旋转而已。正因为电子转得太快了,人类的眼睛看起来,就像根本没有运动的固体一样,所以,以前的科学家才会认为,原子就是不能分割的最小单位。
比如:如果在漆黑的夜晚用一根燃烧的蜡烛很快在空中画一个圆圈,我们就只能在空中看到一个亮的圆圈,而看不出一个个的亮点;但如果划圈的速度减慢以后,我们就能看到蜡烛的运动,以及蜡烛所在之处的亮点。
再比如,当螺旋桨飞速旋转的时候,我们也只能看到一个似乎是静止的封闭的圆圈,而根本看不到其中的叶片和空间,也看不到叶片的运转。
为什么我们看不出来呢?就是我们的眼睛出了问题,我们的眼睛还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的眼睛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却并不能证明它是静止的。
而我手里的这本书,就是由这些飞速运转的原子、电子等组成的。
当然,实际上运动和静止不可能同时在一本书上成立。既然如此,那么,当宏观的静止概念和微观的运动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哪一个是正确的呢?肯定微观的结论说了算。所以,这本书就是运动的。
不仅仅是这本书,包括周围的房屋、花园、山脉等等都是这样,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它们是运动的,但它们实际上就是运动的。
同样,虽然我们看到了楼房,看到了周围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它们都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的,但实际上,它们却是不存在的。
在了知这一切以后,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噢!原来是我的眼睛有错,不要说什么胜义谛光明如来藏,连世俗谛物质的细微层面我都看不见。
我们的眼、耳、鼻、舌,只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起作用。在这个范围之内,它们说了算——眼睛看到是蓝色,我们就认为是蓝色;耳朵听到有歌声,我们就认为有歌声。但是,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我就不能再相信它们。那相信谁呢?相信佛的理论。最终的真理,就是佛教,特别是大中观的境界。
那个时候,物理学就帮佛教做了一件大好事。
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我能讲得头头是道,你们也可以听得津津有味,从头到尾没有什么不懂的内容。然而,虽然我们知道自己生存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面,但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逃出去,还是要去接受现实,还是要从存在的角度来面对这一切。
明明我们知道这是虚幻的,为什么还要把它们当成实在的呢?为什么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们的表现还是和普通凡夫一模一样,凡夫追求的我们也渴望,凡夫厌恶的我们也躲避呢?
这就说明我们的修行还不到位,只是理论上知道了一点,却羽毛未丰,还没有真正的本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起太大的作用。
但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见解,如果在此见解上再能进步的话,则以后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会和普通的凡夫大不一样,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而已。现在没有能力,并不说明证悟空性不能断除烦恼,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悟空性,所以才不能断除烦恼。
也许有人会想:既然这四句话的意思都差不多,那为什么要啰啰唆唆地说四句呢?
其实,这四句话分别还有一些特殊的必要:①“色即是空”,是为了让我们断除常见。常见是什么呢?我们都认为,物质是实实在在、常住不灭的,这就是常见。要断除常见,就要证悟空性,这就是宣说“色即是空”的目的。②“空即是色”是为了让我们消灭断见。断见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既然“色即是空”,那么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因果、山河大地、宇宙等等都不存在,什么也没有。这种不建立、不承认现象,只是片面、一味地言说空性的见解,就是断见。如果什么都不存在,那我们所看见的周围的一切又作何解释呢?所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要把这些概念分清楚,如果分不清楚,只是大体、笼统地知道一个空性,便含混不清地妄说一切都不存在,就是违背现实,就是断见。为了断除断见,所以就要说“空即是色”。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两句话,是为了消除我们对空性和现象的细微分别——认为这个是空性、那个才是现象的分别。我们就是要打破上述割裂空性和现象的执著,空性就是现象,现象就是空性,二者没有任何差别,只是我们的分别念而已。这就是宣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原因。
在此之前的内容,我们可以和现代物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但后面剖析受、想、行、识的时候,就跟物理完全靠不上边了,因为受、想、行、识的空性,已经超出了物理学所研究的范畴,完全是不同的两个领域。
虽然现代物理学在物质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是令人可喜的,但在精神领域的研究却没有什么突破。西方的科学家也认为,在精神领域的研究方面,他们也刚刚起步。所以,在精神世界方面,只有佛说的,才是最透彻的。
不要说物理学,包括全人类的所有思想——各种流派的哲学、宗教、学说等等,都一点也帮不上忙,他们都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根本无法对深层次的精神内幕说出什么真实的答案来。
所以,解释《心经》剩下的内容,就是佛教自己的工作了。
前面分析了五蕴当中的色蕴,接下来观察受、想、行、识四蕴,从而抉择出它们也是无有自性的空性。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
1.何谓受蕴
五蕴当中的第二个,就是受蕴。
所谓“受”,是指众生肉体与精神上的感受。感受可以分为三种:痛苦、快乐以及不苦不乐的中等感受。这些感受都属于有为法。
以前也讲过,凡是有因有果的物质,都叫做有为法;既没有因,也没有果,已经超越了因果范围的法,就叫做无为法。
虽然我们把感受分成了肉体与精神上的两种感受,但感受本身却属于精神的范围。因为外在物质没有感受的能力,所以不能感受到痛苦或者快乐等等,真正能感受的,唯有精神。感受是精神的一种特点。
不通过肉体,而仅仅由精神进行思维以后,便在心里产生的痛苦、快乐的感受,称为意识的感受;通过肉体而感觉到外境的某种刺激,从而产生的痛苦、快乐等现象,称为肉体的感受。
2.如何是空
感受怎样抉择为空性呢?
第一个方法,就是以拆细、分解感受来抉择空性。
当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感觉到痛苦的时候,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这个念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物质或者事物。前面也说过,佛教关于物质或者事物的定义是很广的,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概念不一样,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只要能对其他的事物构成影响,就都称为物质。
如果这个感受可以保持一分钟,我们就可以像分解外在的物质一样,把这一分钟的时间先分成六十秒,再将其中的一秒钟切成一百个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再往下,又可以分成很多的刹那,最后又像微尘一样分到最小的时间单位(佛教称之为无分刹那)。
如果此时我们想保留一点,就不能再去观察;如果不需要保留,愿意让它全部成为空性的话,就再进一步观察,这样一来,它就会在虚空当中彻底消失。
这和量子物理所说的物质消失于量子场当中的概念虽然外表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却是不一样的,这种消失的层次,比前者还要细微得多。因为我们都知道,量子场也可以像粒子消失于纯能量当中一样,通过分解而消失于虚空当中。
这样观察以后,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空性的结论。
第二个方法
比如说,当我们生起一种痛苦感受的时候,在不观察的情况下,就会有一种真真切切的痛苦感受,同时这种感受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各种影响。此时,如果我们用前面所讲的观察因果的方法,也即因果位于一前一后不能产生、因果处于同时也不能产生的方法,去观察这一瞬间的这个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就找不到这个感受产生的合理解释。
既然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那我们又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这叫做缘起现象。
所谓“缘起现象”,是指虽然没有真实不虚的实在物质,但在我们的幻觉当中却都真实存在的现象。
这就像做梦时的情景一样。对一个清醒的人而言,别人做梦时所梦到的现象,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根本不成立的东西,但对于做梦的人来说,梦中的景象却都是真实存在的。
其中存在与不存在、真实和虚幻的两种境界,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对此,我们肯定会回答说,因为做梦的人所感受到的梦境都是虚幻的,所以是不存在的,只有清醒的人所感受到的,才是准确无误的。
同样,在佛菩萨的境界当中,一切都一无所有,像秋日高原上远离一切污垢的蓝天。
为什么说秋日的蓝天,是“远离一切污垢”的呢?
佛经当中经常会用这个比喻——以秋天的天空来形容最纯净的境界。因为冬天时常会刮风,在刮风的时候,天空中就会弥漫着很多尘埃;春天因为气候潮湿,空气中就会有很多的水蒸气等气流,因而也会污染天空;夏天因为经常下雨,所以天空中经常乌云密布;只有在秋天的时候,灰尘、水分、气流、乌云等等都相对较少,所以秋天的天空是最纯洁、最干净的。
第三个方法
我以前也讲过,密法里有一个修法,就是背朝太阳,也即让阳光从背后照过来,然后去看前面没有云彩等任何东西的蓝天。那时去观察内心的时候,就会看到:自己的本心与前面的虚空完全可以融为一体。
“融为一体”的感觉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像前面一无所有、没有任何物质的虚空一样,人的内心也没有任何杂念——没有善、没有恶,什么思维都没有。不但是没有任何念头,而且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心的本性也像前面的虚空一样,完全没有任何杂质,只是一片虚空。
这种感受,就叫做证悟空性,而且是证悟了心的本性光明。
佛经当中经常提到光明。所谓的光明,并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一样——类似于阳光、月光或者灯光。因为无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佛教《俱舍论》的角度来说,这些光都只是一种粒子,离单纯的空性都还相差很长的一段距离,至于心的本性光明,就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二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
那么,什么叫做光明呢?以我们的语言来说,就是没有任何污垢污染的、纯洁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心的本性、如来藏或者本心。
为什么心的本性是纯洁的呢?因为它的本体就是这样的,就像火为什么是热的、水为什么是液体一样,这些都是它们的本体、本质,所以没有任何其他答案。
要让这种纯洁的心的本性显现出来,要让它露出真面目,就需要很多因素——修加行、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等等。除此之外,在生活上也有很多讲究。比如说,在像成都这样的城市里面,要让心的本性显现出来,相对来说就有一点难度。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显现出来。
为什么要有这些要求呢?因为人的精神跟外境有一定关系。
比如说:成都这个地方平时经常有很厚的云层,天灰蒙蒙的,根本看不到太阳,很多从日照充分的地方特别是藏地过来的人都会感觉压抑,无精打采,特别是在起雾的时候,心也会感觉很闷,像外面大雾笼罩的天气一样;当然,如果遇到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好天气,人的心也会随之而变得开朗、清晰起来。
同样,在视野开阔的高山上,再加上能见度很高的清朗天气,周围的蓝天也很纯净,人的心自然就会显得很清晰、很纯净。人的心越清晰,就离心的本性越近;人的心越乱,就离心的本性越远。所以,修行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这种修行,要求修行人所处的地方最好高一些,像西藏那样的地方就非常适合,但在西藏的有些农区,还是不太适合修这些法。至于热带、低海拔地区等地方,就更不太适合这种修法。
另外,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这种修行要求修行人只能吃、用没有污染的东西。
所谓“污染”的意思,主要是指来自于屠夫、妓女等人,或者像屠夫一样经常杀生、杀业很重的人手里的食物、衣服等东西。
修行人在修法的时候,必须非常注意,如果食用了这些食品,就会对修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还有,修行人在生活上还不能有很大的压力,如果有压力的话,心里就经常会胡思乱想,越是胡思乱想,心的本性就越不能显现出来。
综上所述,修行的环境、食品等等,都与修行有一定的关系。至于修加行、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等等,就更是密不可分了。这也是以前的修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为什么要放弃世间一切牵挂的原因。
在上述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就可以看到心的本性。
在心的本性显现出来的时候,就会真切地体会到,心的本性是光明、是空性,除了“光明”或“空性”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境界之外,所谓的色、受、想、行、识,全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无中生有的一大堆幻觉。
尽管不是登地菩萨,更不是佛,但作为修行修得比较好的凡夫,也可以进入这样的境界,这就是初步的证悟空性的智慧。
由于这只是初步的证悟空性之智,因而对我们的断除烦恼来说,当下还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因为,即使在一两次短短的时间当中深深地体会到空性光明,但在我们的心中,与空性光明相反的,非光明、非空性的执著却已经根深蒂固,并且有很强的力量,所以它们对普通凡夫的影响还是特别大。在这个时候,微弱的空性之智暂时还无法战胜这些烦恼执著,但是,在证悟以后,通过天长日久的修持,证悟空性的智慧就会慢慢成长,它越有力量,烦恼就越软弱,总有一天,烦恼执著将会被彻底打垮。
通过上述修持,就能深切地体会到:心的本性是光明、是空性,无论痛苦的感受,还是快乐的感受,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之上,都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除了这六根以外,没有其他的基础。在将它的基础一起推翻了以后,就是心的本性光明。
虽然这是显宗的修法,却与密宗的修法很接近。当然,这只是比较接近于密宗的一个修法,而不是纯粹的密宗修法。
前面我们讲过,中观的修法有两种,一种是观察的修法,一种是不观察的修法——在前面的皈依、发心等等做完了以后,让心平静下来,然后直接去观察心。这个修法,就属于不观察的那种修法。
前面所讲的第一种——将感受分解到虚空的方法,或者第二种——通过剖析因果来抉择受为空性的方法,都只是一种推理,只能从理论上知道:“事实就应该是这样,否则就说不过去了”,却还没有真实的体会,只有后面的这种方法,才不是在理论上推断出它应该是这样,而是真实地体会到这种感觉了,所以,第三种方法是最好的证悟空性的方法。
你们也许会怀疑:有这样的可能吗?一个对我们来说很明显、很真实的感觉,难道真的可以分解到空性这个地步吗?这是完全可以的,就像分解外面的物质一样。
虽然中观还有很多其他的观察方法,但我们就不讲了,大概都差不多。受蕴就是这样分析的。
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
1.何谓想蕴
五蕴当中的第三个,就是想蕴。
“想”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观念,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观念。
什么是观念呢?所谓观念,就是一种执著,是通过分析而得到的一种想法。比如说: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红色、黄色、绿色、白色,或者圆的、方的、三角形的等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物体,在看到这些物体的时候,眼睛也有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就称为眼识的观念,它属于“想”;另外,意识的观念,也即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认为它好或者不好之类的认识,也属于“想”;还有,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一系列的观念,也属于“想”。
2.如何是空
“想”本身就属于精神的范畴,是精神的一种过程,“想”是离不开精神的。比如说,我们在思维“人身难得”的时候(“人身难得”是佛教人生观的一部分),“人身难得”这个念头其实就是精神而不是物质。既然是精神,就可以像受蕴一样依照前面的方法进行分解,或者通过剖析因果的前后与同时来抉择为空性。当理论上可以证明它为空性的时候,就基本上可以推翻我们自己原有的观点。
我们原来一直认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是存在的,虽然具体的观念因人而异,但每个人的观念却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推理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知道:在不观察的时候,就像做梦时的情景一样,一切都是完好的、真实不虚的;但现在回头一观察,才发现原来所谓的“想”根本就不存在,完全都是空性。
另外一种最好的方法,就是前面讲过的:当心里冒出一个“人身难得”之类的念头之际,我们就去看这个念头的本性是怎样的。
关于精神的概念,世间的哲学、宗教等等都各执一词:有人说,精神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还有一些人又认为,它不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而是像物质一样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现在先不管这些,就是要去看看它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体究竟是什么。
以前也讲过,我们的心就是有这样的功能,既可以往外观察、分析外境,也可以往内观察、分析自己,不但是观察分析,甚至还可以看到它自己的本性。
如果加行基础很扎实,对上师三宝也有足够的信心,此时去追踪这个念头,就可以追到原始的光明当中。也就是说,我们先跟着这个念头去追,最后这个念头也会消失,在念头上面我们不会获得什么答案,但在念头消失以后,我们会看到一个东西,那就是刚刚我们一再提到的心的本性、空性、光明。
其实,对每一个物质,都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抉择空性:一种是用中观的逻辑思维方式去推理;另一种,就是刚才所讲的空性修法。
我们先放弃所有的成见,既不站在中观的空性角度,也不站在凡夫的实有角度,而是站在一个中间人的立场去看,谁有足够的道理,我们就相信谁。这样观察之后就会发现,中观理论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以前认为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观点,原来都是建立在一个极其盲目的基础之上的,根本没有任何理由。
在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了一切都实有存在的观念,只是在佛菩萨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空性以后,我们才产生了怀疑,现在通过观察,才终于知道原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虚幻的大梦,而我们晚上所做的梦,只是大梦当中的小梦而已。
很多人都爱说“人生如梦”,但真正问他为什么人生如梦,他就只有含糊其辞,而说不出所以然来。所以,他们所谓的“人生如梦”,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地理解。
这样一来,我们原有的观点就被破坏了,一旦这些观点被破坏,就动摇了它的基础,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不相信自己的观点;当我们不相信自己的观点以后,就开始超越轮回了。
想蕴就是这样观察的。
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
1.何谓行蕴
“行”是什么呢?前面讲过,一切有为法,可以分为色、受、想、行、识五种,除了其他四种有为法以外,剩下的所有有为法,都属于“行”的范畴,所以,“行”的内涵是很广的。如果再具体一点说,包括时间、空间、方向、速度、因果的顺序、物质的运动,还包括善的念头、恶的念头延续的过程等精神的运动,甚至包括人、天人等等的“人我”,都属于“行”。
人和天人为什么属于“行”呢?因为,除了精神和肉体以外,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人或者天人,只是在精神和肉体的综合体上面加了一个“人”的名称,随后我们就认为有一个“人”的存在了,因此,人和天人都属于“行”。
2.如何是空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是空性。既然物质和精神都是空性,那么物质和精神的运动或者运动过程也必然是空性,所以“行”也是空性。其推理方法同上。
这就是对“行蕴”的观察方法。
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1.何谓识蕴
五蕴的最后一个,是“识蕴”。所谓“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什么是“眼识”呢?现代医学所说的,眼睛所有的包括视网膜、晶状体等等在内的物质结构,佛经里面统称为“眼根”。然而,仅仅依靠这些物质结构,却不能看到东西,而必须要有一个精神的成分,那就是眼识。眼根支配精神,通过眼根产生眼识,才能看到东西。比如说,我们之所以现在能看到白色、红色等等之类的东西,其中当然需要眼根,但真正能感觉到白色、红色的感知,却是我们的眼识,除了我们的眼睛以外,手、脚,或者外面的墙壁、桌子等等,就没有这样的感受。
它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感受呢?首先,它们没有眼根;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它们没有作为精神的眼识,所以看不见。如果离开了眼识,就看不到任何东西。虽然有些仪器可以测量一些东西,从外表看来,似乎有一种类似感觉的反应,但实际上却只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而已,并不是什么感觉,跟眼睛看到东西、耳朵听到声音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从意识的角度来说也是这样。在我们思维的时候,意识是通过自己的本能去思维的,在一般情况下,它不需要物质的帮助。
现在科学家也发现,很多人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思维。这种情况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脑外记忆”。顾名思义,就是大脑范围之外的记忆。比如说,有些人可以回忆前世,有些人在精神脱离肉体的状态下,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等等。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以前很多人都认为精神是大脑活动的产物,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说法产生了怀疑。因为,包括很多的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等,都从不同的地方收集了很多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例,最后大家不得不开始相信,原来意识既不归属于物质,也不是物质的产物,不但不是物质的产物,而且还可以反过去影响物质。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意识作用于物质的例子。虽然这还不是所有物理学家的观点,但很多非常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都对此持赞同态度,由此可知,精神是可以影响物质、“遥控”物质的。当然,西方科学界在此方面也刚刚起步,还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大家都各自为政,互不承认。所以,在解释意识方面,现代科学也没有什么可讲的,只有佛教才是唯一的权威。
除了眼识之外,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而六识的最后一个——意识,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楚,此处着重地介绍一下。
意识是一个综合的名称,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个,是阿赖耶识;第二个,是末那识,即我执,也称烦恼识或者染污意识;第三个,是能思维的意识。
其中的阿赖耶识,也是所有识蕴的基础;在阿赖耶识的基础之上,才建立了意识和烦恼识。为什么要把烦恼识从意识当中独立划分出来呢?因为它导致了数不胜数的烦恼,造作了无穷无尽的业,所以才把它从意识当中独立划分出来,而成为一个单独的意识。剩下来的,就是我们平时思维的一般意识。
2.如何是空
首先,意识也跟物质一样可以分解。当然,因为意识不具有形状,所以不能按东、南、西、北、上、下的方位来进行分解。
那怎样分解呢?就像上面所讲的受蕴一样,是按照意识所延续的时间长短来分解的。
还有一种方法前面也讲了,就是以分析意识产生的因果关系,来抉择意识的无生、无住乃至无灭。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理论上的推理方法,还不是最关键、最有用的方法。
什么是最有用的方法呢?就是修空性。
以前我们从来不观察,不往内看,只是一味地往外去分析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什么东西对我好、什么东西对我不好……包括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都是如此。大家都不去研究自己是否存在,自己的本心是什么样的,从来没有打算过要去了解自己。
我们曾经也提到过,笛卡儿的一句话很多人都以为是正确的,那就是“我思故我在”。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怀疑外面所有的东西,但却不能怀疑我们自己存不存在,因为我正在进行思维,所以对“我”的存在无须怀疑。
虽然从宏观的角度,或者从凡夫的角度来说,这句话并没有错,我们就是在思维,但是,如果从佛教的理论去看,“我”怎么样“思”呢?什么叫做“思”呢?这样详细观察以后,才了解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内幕。那个时候我们就会知道,精神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
第一个感觉,就是精神可以思维善、恶、无记等等的很多东西,并且还具有很大的力量。比如说,在我们还没有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心是被外面的物质所控制的,不但不能去征服外界,而且还必须服从外界。此时就需要修行,无论修空性也好,或者修一些四禅八定也好,当修到一定程度,也即当修行境界比较成熟以后,就能控制外界,也许还会出现一些神通。对心了解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再往深处观察,就有一种空性的感觉,那就是心的本性。越往深处思维,越靠近心的本性,我们的语言就越不管用,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那种境界离我们的语言和思维已经越来越远了。前面我们也引用了海森堡的一句话,来证明人类语言的苍白无力。其实,他所表达的含义比佛教的含义要浅薄得多,二者之间还有着天地的差别。
虽然那个境界不能用“有”、“无”等等之类的语言来描述,但有一个非常清楚的空性感觉,就是我们已经肯定证悟了心的本性。那时就会感觉到,平时我们所认为的好、坏、常、断、有、无等等,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的,既然基础都错了,那么这些观念就更是大错特错。这是第二个阶段,也是普通中观的证悟方式。
如果再往深处思维,就会认识到,原来我们认为“心的本性不可能是真实不虚的,心的本性是空性,是虚幻的”,然而现在看来,所谓正确不正确、清净不清净、空性不空性、轮回不轮回、解脱不解脱、上下左右、黑暗光明、天地阴阳等等所有的观点,都是我们的意识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包括我们的意识本身,也是盲目愚蠢的。在没有经过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培训和锻炼以前,由它所建立的有、无、黑、白、上、下等等,全都是毫无用途的东西。
比如说,在开车的时候,就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如何超车、如何转弯、不可逆行、不能闯红灯、不能行驶于非机动车道等等,为什么不能违反这些规矩呢?因为,如果汽车不照章行驶,就很容易出交通事故。
试问:如果没有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又需不需要这些规则呢?根本不需要。在汽车没有出现之前,根本就没有红绿灯、没有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区别,只是因为有了汽车,才制定了这样一个交通规则。如果我们都可以像鸟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根本不需要汽车的话,所谓的交通规则也只有废除了。
同样,因为我们的意识错了,所以在错觉当中,由错误意识的基础而建立的东西还是需要的,有空、有不空,有左、有右,有阴、有阳……我们也可以把空和不空、解脱和轮回、染污和清净等一大堆的东西,分成黑白分明、互不相容的好与不好的两类事物,但这些都是我们的执著。如果有朝一日连这个错觉的基础都一起烟消云散,这些东西还成不成立呢?都不可能成立了。
原来所谓的空性是怎样建立的呢?就是像交通规则一样,因为我们心里有一个执著,为了推翻它,所以就建立了一个空性的观念。与以前的愚昧观念相比,相对而言,这个空性的观念是准确的,是很有说服力的,但从真正的空性光明境界的角度而言,这个空性概念就像交通规则一样,因为没有任何执著,所以空性也是多余的东西。
既然如此,那么心的本性究竟是怎样的呢?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大圆满所讲的自然本智,显宗所讲的如来藏、光明、空性,都是一回事,就是远离一切语言思维范畴的空性。
有人会问:刚才你还说连空性都不存在,为什么此处又说是“空性”了呢?
因为我们给这个不存在任何空和不空的境界起了一个“空性”的名字,前面我也讲过,空性可分为一般的空性和大空性,这个境界,属于大空性、大光明。
那还不是有分别了吗?既然有大,就应当有小,这难道不是一个观待、相对的东西吗?
非常准确!这些名字是相对的东西,但只有这样形容,别无选择。不仅仅是我如今这样说,释迦牟尼佛当初也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佛证悟以后,也只能用人的语言来将自己证悟的境界告诉我们。当我们把大空性的境界纳入语言的框架之内以后,因为语言的框架本身就是一个颠倒的东西,所以,在此框架内的“空性”、“光明”,也不可能如实地表达该境界。真正能够如实感觉这一境界的,是既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思维,而是我们自己通过修行去证悟。前面讲过,这种境界,就像高原秋天的天空,说它有,却没有任何东西;说没有,却连没有都不存在。
大乘佛法当中讲了二十种空性,其中有一个空性,叫做空空。空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包括以前我们所讲的“空”也不存在的境界。
如果不空不存在,空也不存在,那还有什么存在呢?
这里面没有什么存在的,这里面没有什么人类,或者天人之类的凡夫语言、思维所能表达、想象出来的东西,这就是大空。这就是中观应成派、他空中观、大圆满的境界,也是禅宗所证悟的境界。虽然这些修法的具体过程各不相同,但通过修行,它们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当走到终点的时候,它们就在同一个地方汇合了。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但通过大圆满、禅宗等等的修行,在粗大念头稍稍离开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办法看到这个东西的。这就像太阳即将升起之前的曙光一样,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空性曙光”。
虽然能看见曙光,但真正的“空性太阳”,却是一地菩萨以后才能看到的。
怎样才能证悟这样的境界呢?
具体的顺序就是:首先通过修持外加行来培养出离心,再依靠内加行来培植菩提心,同时适当地积累资粮、清净罪业,因为此时想完全清净罪业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后,便去寻找一个合适的环境,并安排好适当的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能对上师三宝、对大圆满有足够的信心,我们就有机会通过上面的修法看到这一切。
综上所述,经文当中所说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果展开来讲,就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空,相空),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一段藏汉文的版本差不多,只有第一句稍有不同,在藏文版的这段话当中,讲了八种甚深道——空、相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汉文版当中只有七种。
观世音菩萨继续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空,相空)”,舍利子,因为前面所讲的种种原因,所以诸法是空性的,相也是空性的。
“相”指什么呢?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分别——红、白、黄、绿,高、低、左、右等等。
“不生不灭”,诸法为什么不生呢?这个很简单,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如果诸法要生,肯定需要因和缘,有了因缘、有了因果的关系,才能产生。虽然在不观察的情况下,我们都承认因果关系,连目不识丁的农夫也知道稻种播下去以后就会生出稻芽,但这些都是未经观察的结论。通过前面三番五次的分析,我们都已经知道,无论怎样分析思维,最终都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因果关系。
此处要申明一点,不是“找不到”,而应当是发现根本没有因果关系。以前我也说了,“找不到”和“找到空性”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有误会。如果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就等于是没有因果了。既然没有因果,那又怎样产生呢?如果没有因都可以产生,那随时随地都可以无缘无故地产生,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切万法是不可能产生的。既然不生,也就不可能灭,所以说“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从本体的角度来说,因为无始以来,包括任何物质和精神在内的一切法,就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烦恼和罪业也不存在,所以说“不垢”。既然没有烦恼和罪业,又怎么会有它们的干净呢?清净和污垢,是相对的东西,既然没有污垢,就没有清净,所以说“不净”。
“不增不减”,功德既不会增长,罪业也不会减少。
从世俗谛或者凡夫的角度而言,凡夫通过学佛、修行,乃至成佛,就增长了很大的功德;在功德增长的同时,罪业也就减少了。其实,所谓世俗谛的意思,也就是幻觉。在幻觉当中,不空、有相、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但是,除了空性以外,没有相、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垢、没有净、没有增、没有减,这叫做现空双运。
以上八个要点,被称为“八种甚深道”。
前面分析抉择了五蕴的空性,下面接着讲空性的本体。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空性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前面也讲了,中观可以分为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而在自空中观当中,又有普通的空性与大空性之分:第一种,是普通的单空,也即用中观的逻辑推理方式,对色、受、想、行、识分别进行分析思维,从而抉择为单纯的空性;第二种,就是远离一切执著、戏论,远离一切物质、精神之分别的空性。
什么叫做戏论呢?就是我们平时执著的对境,包括常断、好坏、善恶等等的分别。
中观自空所讲的空性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因为远离了一切戏论,所以空性的本体既没有色,也没有受、想、行、识。
既然空中没有这些,为什么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有的呢?这些都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而言的。所谓“世俗”,也就是指虚幻;而“谛”字,又表示真实。这种“虚幻的真实”表示什么呢?这就表示,虽然从物质本体的角度来说是虚幻的,但从凡夫的角度而言,却是真实不虚,而不是虚幻的。
这些虚幻物质对我们的作用,也和真实的物质所产生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我们有了执著,随之便有了对境。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对境与执著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些实为虚假却仿佛真实的作用。然而,这一切都只能在虚幻、无明的状态下存在。当我们还被无明统治的时候,才会产生这些现象。在我们脱离了虚幻世界以后,一切都是空性。在空性当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色、受、想、行、识。
这就像电脑显示屏或电视机荧光屏上面所显示的完整图像一样,虽然从远处看来,是一个人的脸部、手臂,一座山或者一条河等等,但实际上却只是由一些红、黄、绿等颜色的荧光点所组成的而已,除了这些光点以外,并没有什么人、山、水等等。
一开始,我们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到这些,当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切身地感觉到佛陀所说的这一切。
很多人都见过,在西藏一些神山的岩石上,有很多以前的高僧大德们留下的脚印、手印等等。这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留下的呢?在平时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当修行人的内证力量非常强大的时候,外境就会被看得很淡,当外境淡化到一定程度之际,修行人就会有一些感受:我可以随随便便地穿过这堵墙壁,可以轻轻松松地从这栋高楼上跳下去却安然无恙,可以被火烧、被水淹而不会有任何痛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就像是在梦中一样。虽然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景象,但如果知道自己在做梦,则即使从梦中的十楼跳下去,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做梦,那么从梦中的十楼跳下去,就很有可能会梦见自己摔得双腿残废,甚至粉身碎骨、一命呜呼……
同样,那些修行人有些时候这种感受特别强烈。在那时,他们就有可能在岩石上留下脚印、手印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在这个人的心里,绝对不能有任何“我能不能在这个石头上留下脚印”的分别念,一旦产生这样的怀疑,这种念头就会覆盖空性的境界。这样一来,即使是再伟大的高僧大德,踩在岩石上,也只会像普通人一样,而不可能留下什么脚印。
关于这些现象,在史书当中也有很多记载,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为的“手印”、“脚印”,或者牵强附会地将一些山洞中自然形成的图形误认为是某些神迹的可能。很多去过溶洞的人都看到过,有些看起来像是佛像的石头,实际上却是洞中岩石上长期滴水,水中的石灰质所形成的石笋、石钟乳。所以,任何事物都既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有智慧的人应该能分清其中的真假虚实。
尽管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手印”、“脚印”却是有凭有据、实际存在的,这些不胜枚举的事实,也是外境为虚幻的有力旁证。
当然,即使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堵墙壁是虚幻的,但纵然使尽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现在也不可能穿过这堵墙壁。再比如,我们都知道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但如果我们用手去摸带电的电线,就肯定会有触电的感觉。
为什么这些外境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真实,而那些修行人却能轻易地把外境改来改去呢?因为我们心里还没有太大的修行力量,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还是坚固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去改变它;修行人不但知道了这些道理,而且他们的修行也十分到位了,因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外境,改变一切。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有那么多可以改变外境的修行人,为什么他们不齐心协力地把这个娑婆世界变成极乐世界呢?
虽然修行人可以改变世界,但他所改变的,只是在他自己境界中的。不过,有些时候,修行人所改变的外境别人也可以看得见,就像前面所说的手印、脚印等等。在这些证悟者的境界当中,世界的确是虚幻的,像做梦一样,他们对外境也不会有什么执著,因而可以随意改变。
我们不是在说神话,这些都是普通人通过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就像对一个四五百年前的普通人描述现代科技所能做到的事情,他也会认为这一切都是荒诞不经的牛皮,但即使是现在的一个小学生,都知道这些是真实无疑的,因为这些科技成果,已经普遍被我们的日常生活所利用。
同样,对没有什么修行的凡夫,讲证悟的境界、菩萨的十地、佛陀的智慧、禅定的感受,也就像对几百年前的人讲量子力学、高能物理、现代科技一样,很难理解,即使翻来覆去地用中观的逻辑思维方法去推理半天,他也是将信将疑。但在他们自己通过修行开悟了以后,就谁也不会否认确凿无疑的事实了,因为他们自己已经亲身体悟到这一切了。
以上内容,宣讲了五蕴的空性。下面继续分析十二处、十八界等等。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成立。
前面已经介绍了眼根、耳根的概念,下面介绍鼻根、舌根和身根。
所谓鼻根,是指鼻子里面用于感觉味道的特殊物质。所谓舌根,是指舌头上面所有的味蕾等特殊组织机构。因为舌头里面有了味蕾等属于舌根的东西,才能感觉到味道,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则不能尝到味道。所谓身根,则是指身体。因为毛发和指甲既没有和身体连在一起,也没有感觉,所以不属于身根。什么叫做“意根”呢?意根没有一个物质的结构。虽然个别的小乘经典认为心脏是意根,但这只是不究竟的说法;现在很多人认为,大脑是意识的来源,其实也不是。到现在为止,即使是医学或者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也不能证明意识是怎样产生于大脑的。现在所知道的,就是大脑的某一个部分在受到破坏之后,就会发生神经错乱,或者身体的某个部分没有知觉等等之类的问题,所以大家就猜测,意识与大脑有一定的关系,意识可能是从大脑当中产生的。
但这种猜想是错误的。在佛经里面,尤其是密宗与藏医的典籍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讲得非常清楚,大脑跟人的思维和感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大脑是意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虽然实际上是意识本身在感受,但是却要通过大脑,通过眼、耳、鼻、舌、身,才能够感觉到。密宗与藏医都认为,我们的肉眼要看到东西,耳朵要听到声音,就是需要大脑,但大脑本身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要画一幅画儿,他的画笔与他所画出来的画儿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画笔质量粗劣,画出来的画儿也会不理想。这就像计算机里面缺少了一个软件就无法完成相应的工作、汽车的某个重要零件损坏也就会出现故障而无法正常行驶一样。意识是依靠肉体来工作的,肉体的每个部位都有自己的功能,像机器的零部件一样。如果肉体当中最关键的部位——大脑的某个部分受到了损伤,意识就失去了必要的工具,既然失去了工具,也就不可能如愿以偿地完成工作,如果受损的程度很严重,大脑彻底瘫痪,意识也就只有停顿下来了。
但这一切只能说明,离开了大脑,意识就不能正常工作,但意识本身却并不是大脑,不但意识不是大脑,也不来源于大脑。
有的人会说:意根既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那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意识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像流水一样,当心里冒出的一个念头可以持续一分钟,我们就可以把它分成六十秒,其中前前的意识,就是后后意识的意根。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前面一刹那的意识间断了,后面的意识就无法产生,所以,意根不是别的,就是前一刹那的意识。
以上讲了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色法是眼识的对境;声音是耳识的对境……法是意识的对境。
“法”是什么呢?是不是指佛法呢?不是。佛教所说的“诸法”当中的“法”,是指我们心中所想的,包括物质、精神在内的所有事物。
以前有一个人听到有些僧众在念《心经》,就说:“哎呀!你们好笨噢!你们不需要说‘无眼耳鼻舌’这么多嘛!只需说一个‘无头’,不就什么都包括了吗?!既然没有头,就肯定没有眼耳鼻舌啊!”
要知道,“无眼耳鼻舌”不是有头没有头这么简单,它要表达的含义是,六种外境和六根不存在,也即十二处不存在。
“处”是什么意思呢?
“处”,也称为“入”,表示来源或产生的地方。这段话所说的,就是“十二处”的空性。
五蕴是最略的,其中不包括无为法,而只有有为法。
再广一点,就是十二处。在十二处当中,既包括有为法,也包括无为法。在前面所讲的,作为意识对境的法当中,就包括了有为无为的一切法。
更广一点的分类,就是十八界。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界”是指什么呢?“界”的梵文读音为“达尔玛”。意思有两种:第一种,是指所有物质对后面的第二刹那来说是因。比如说,这本书现在是一本书,但它却不间断地在运动生灭,每一个前面的刹那是后面一刹那的因。第二种含义,是指物质的特点。每一个物质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书有书的特点,麦克风有麦克风的特点……
“眼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十二处”当中的眼根,在“界”的分类当中,眼根就成了眼界。虽然名字有了变化,但内在的含义却是一样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说,六根、六境、六识这十八界都不存在。其中的“乃至”,就包含了此中所省略的、眼界与意识界之间的其他十六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以及身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不仅无明不存在,老死不存在,甚至从无明直至老死之间的一切缘起都不存在。不仅无明的灭尽不存在,老死的灭尽不存在,甚至从无明直至老死之间一切缘起的灭尽都不存在。
从无明直至老死,是轮回的十二缘起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前前是后后产生的因法,这种顺序或过程,叫做轮回的十二缘起。
既然没有无明,也不可能有无明的果法——行支,这样一来,也就不会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前前不存在,就不可能产生后后的法。这一系列的过程,叫做轮回的还灭——涅槃的十二缘起。
既然轮回和涅槃二者的缘起都不存在,都是空性,因而轮回和涅槃也不存在。
无苦集灭道
在空性当中,苦、集、灭、道“四圣谛”都不成立。四圣谛和十二缘起已经讲过,所以此处就不再重复了。
无智亦无得
佛的智慧不存在,既然佛的智慧不存在,所以就没有什么可以获得的。
大家要清楚,这些都是从空性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佛的智慧当然存在,我们也肯定可以成佛,可以获得佛的智慧。如果不能成佛,我们现在学佛就成了毫无意义。
刚才所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基道果”当中的“基”;十二缘起和四圣谛,则是“基道果”当中的“道”;而佛的智慧,则是“基道果”当中的“果”。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因为没有任何基道果法,所以,诸大菩萨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空性,就能使心里没有佛经所讲的烦恼障、所知障等任何障碍;因为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等等,所以菩萨的心里没有恐惧。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心里已经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等等,所以外境对他们就没有任何影响,世间的痛苦、烦恼等等,在他们的境界中都是如幻如梦的,所以他们就无所畏惧。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颠倒梦想”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所想象到的,这些都是颠倒的执著。
“究竟涅槃”,这就是究竟的涅槃。
有人会提出疑问:你刚刚还说没有涅槃,为什么此处又说“究竟涅槃”呢?
这就是混淆二谛所产生的疑问。二谛我以前也讲过了,大家一定要分清。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所有的佛陀,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的,没有一个可以例外。如果不依靠般若波罗蜜多,或者没有证悟空性,就不可能成就。
“阿耨多罗”是梵文“阿耨柔达”的发音,在藏文版的《心经》当中已经把它的意思翻译了。
其中“阿”,是梵文当中的否定词,表示汉语当中的无、不、没有之类的含义;“耨柔达”,是“上”的意思。“阿耨柔达”合起来,就表示无上。
“三藐三菩提”,这里面的“三”,没有数字“三”的意思,而是梵文的一个发音。
“三藐三菩提”的梵文发音,为“三要三布达”。其中的“三”,表示正等觉中的“正”;“要”,表示正等觉中的“等”;第二个“三”,也表示“正”的意思;“布达”,则表示觉悟。这个词合起来,就表示“正等正觉”。像“出有坏”一样,“正等正觉”也是表示佛陀功德的一种称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现在讲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神咒”这个词,在藏文版中没有,而是以“般若波罗蜜多咒”代替的。
平时我们认为,六字真言、金刚萨埵心咒等口中念诵的词,才是所谓的“咒”,但实际上“咒”并不一定是词,“咒”的本体,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有广大神通、有神奇之力的咒语。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就可以彻底断除可怕的轮回,获得佛果。
“是大明咒”,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能断除无明;因为能够断除无明,所以叫大明咒。
“是无上咒”,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般若波罗蜜多是证悟空性的智慧,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咒,没有什么更上乘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已经是顶级的智慧了,所以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无等”,是无敌、无与伦比的意思,在此处特指佛,因为佛陀是谁也不可与之比肩,任何人都不能与其等量齐观的;后面的“等”字,表示等同、相等的意思。“无等等”合起来,表示修般若波罗蜜多可以使众生与佛陀同等成佛。佛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佛。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波罗蜜多可以断除所有的痛苦,是真实不虚的。
这里所讲的“真实不虚”,和前面所讲的一切法都是虚幻、没有一个真实不虚的法之间并不矛盾,这要从二谛的角度去理解。因为前者讲的,是一切法的本体,是从佛的境界而言的;而后者,却是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我们现有的执著是错误的,相对来说,空性是准确的。
另外一种解释,整个世界全部都是虚幻的,这个虚幻世界的基础,一切万法的基础,就是空性、光明。空性光明却是真实存在的,因而可以说是真实不虚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因此,我们在这里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咒。
密宗续部认为,咒的含义有六种。也就是说,梵文的每一个词,都可以解释为很多不同层次的含义。其中最究竟的解释,是前面说过的——般若波罗蜜多咒,是本体空性之智;而这里所讲的“咒”,则是指平时我们所念的、表达本体空性之智的词句。
般若波罗蜜多咒的词是怎么说的呢?
“即说咒曰”,即梵文“达雅他”的意译,意思为如是念诵。
“揭谛揭谛”,我们现在都把这句咒念成了“揭谛揭谛”,其实,这句咒语的梵音,应念为“嘎得(dei)嘎得(dei)”,就是走吧的意思。
走向哪里,去往哪里呢?
“波罗揭谛”,“波罗”,也即殊胜的意思,“波罗揭谛”,意即走向殊胜。
“波罗僧揭谛”,“僧”是正确、准确的意思。“波罗僧揭谛”,意即走向正确的殊胜。
正确的殊胜是什么呢?
就是“菩提娑婆诃”。“菩提”,也就是佛的果位;“娑婆诃”的意思,是指奠定基础。我们要奠定一个走向菩提、走向解脱之路的基础。
这段咒语的字面意思连起来就是:走吧!走吧!走向殊胜!走向正确的殊胜!奠定走向菩提的基础!
另外,“揭谛揭谛”还有一层含义:第一个“揭谛”,是鼓励我们先从凡夫的境界跨入资粮道;第二个“揭谛”,是勉励我们再从资粮道进入加行道。
“波罗揭谛”,是指在我们修完资粮道、加行道以后,也不能停留,而要继续向前,走向菩萨的一地,也即五道当中的见道。
“波罗僧揭谛”当中的“波罗僧”,意为正确的殊胜,指菩萨二地以上,也即五道当中的修道阶段。这句话就是进一步鞭策我们,不要停留,而要继续向前,从菩萨一地,逐级走向二地、三地……
“菩提娑婆诃”,最后要走到哪里呢?就是“菩提”,也即佛的果位。
在唐玄奘译本中,这句咒语念完之后,《心经》也就结束了,但依照藏文版与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的译本,却还有下面一些内容。
(三)末义
如是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
观世音菩萨最后对舍利子说,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应当这样修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说已,实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
在观音菩萨与舍利子的对话结束之后,释迦牟尼佛便从定中出来了。本来,从佛的境界来说,并没有什么出定入定的分别,但在我们凡夫的境界中,释迦牟尼佛也会显现吃饭、睡午觉、生病等等,所以肯定也会显现出入禅定等等。
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
释迦牟尼佛出定以后,便对观世音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从而对观音菩萨对舍利子所讲的内容予以肯定与称赞,意思就是说:观音菩萨,你说得好极了!棒极了!事实就是这样的!实情就是这样的!就是应当像你所说的那样去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如果这样做的话,诸佛也会随喜赞叹的。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释迦牟尼佛这样肯定赞叹以后,舍利子,包括观自在菩萨在内的诸位菩萨大菩萨,以及一切世间天人、人、非人(阿修罗)、干闼婆(也是属于天道的一种众生),大家心里都非常高兴,法喜充满。
《心经》的内容到此就讲完了,后面比唐玄奘译本多出来的部分,就属于“开许教”的范围,这些都是后人添加上去,而不是佛陀亲口说的,但因为是佛陀为了后人便于理解,而开许后来的结集者增加的部分,因而也可以纳入正式的佛经当中,视同于佛亲口所说的言教。
我们这次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心经》,前面也说过,在藏传佛教当中,有很多关于《心经》的注解,其中有不同层次的解释,甚至还有解释为大圆满的,但这次只是根据我们的需要与熟知范围,将部分内容与现代物理相结合进行了字面的讲解。至于他空中观、密宗等等的见解,我们以后还有机会再去了解。
在解释《心经》的同时,也讲一点《心经》的修法。因为仅仅懂得字面,哪怕十分精通其中的逻辑推理方法,却不懂得修法,就是很大的遗憾。
对所有人来说,虽然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一样,但无论是所谓最有价值的,还是所谓一文不值的,在物质的本体上,都是平等一体的。只是人的理念不一样,有些人认为这个有价值,有些人又认为那个比这个价值更高,但不管怎样,只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修行。
修行虽然也有很多种,但就像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当中所讲的一样,出离心是不修不行的。因为,如果我们自己都非常贪恋轮回,就不会向往解脱,一直都会为了挣钱、为了名利,而把整个的人生全部荒废掉,所以,我们必须要修出离心,出离心是修行的基础和动力。其次,就是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只是为了自己,我们就无法成佛,无法利益众生,因此,菩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这两个都具备了,却没有证悟空性,最终也不能成佛。这三者一个都不能缺少。
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的修法都已经讲过了,如果真正想修行,这里面已经有了足够的实修指导。如果不修,即使听很多法,也只有听法的善业,而没有修行的意义。
很多人在闻思方面的条件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修不修、能不能修,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如果不想修,我也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因为每个人的根机、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我们没有理由让所有人都按照我们的思维去做。但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除了修行以外,就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了。虽然我们世间人经常会说“走向光明大道”之类的话,但这只是世俗人的观点,佛经不这么认为,它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更高的要求,价值观不一样。佛教认为,其他所有世间法的前途都是黑暗的,只有修行才能够挽救我们,只有修行才能够让我们走向真正的光明。实际上谁说得对呢?当然佛说得对。这不是因为是佛说的所以才是对的,而是因为佛说的是有道理的,完全能够让我们自由自在。
全世界的人都向往和平、自由,但这些仅仅能在即生当中随心所欲、无人看管的“自由”,算得上是自由吗?这还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我们的生老病死还没有解决,我们还是会衰老、还是会生病,而且必然会死亡。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光明,是唯有佛法才能带给我们的。
当然,作为在家人,我们不可能把家庭、工作、事业都放弃去修行,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现实的。我们都要生存,要生存就需要工作,但我们可以把修行与工作协调好,使其不至于互相冲突。我们生存的意义,不是活在世界上,为了生存所做的一切在死亡之际是毫无用处的,而是要通过修行,使自己升级,像电脑软件升级一样。当我们得到升级、提升之后,就能获得大自由,这不是为了博取什么造物主、上帝之类的欢心,在神灵高兴以后,就给我们安排一个很好的日子,或者给我们带来所谓的光明。自由不是神灵给我们的,也不是佛给我们的,如果佛有办法给我们自由,今天就不会存在没有自由的人,所以,自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要创造这样的自由,就需要佛的教育,但最终还是只有我们自己去做。
每个人在走到生命尽头之际,如果有时间思维,就会有很深的体会:以前我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为生存而拼搏,除了生存之外,我没有考虑过任何事情,但现在看来,过去为生存所做的一切的一切,在如今无法生存的时候,是根本没有意义的。
但是,那个时候感觉到是没有用的,一切都太迟了,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抓紧时间修行。我现在也只是会说,却不会做,虽然不会做,但我也会尽力去修行的。你们虽然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也不能以工作为借口而不修行,这样的结果,上当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我们也是无常的。像如今这样可以修行的机会什么时候结束,你们知道吗?谁也不知道,有可能明天、后天,下个月……所以,当下是很重要的。
虽然刚开始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想法克服,不能在这个困难面前低头。
我们不是常常说“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吗?在世间的困难面前低头不低头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在修行的难关面前一定要昂首挺胸,在过了这个难关之后,我们的心就会稍稍得到一点自由,在那个时候,修行也就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四个外加行和五个内加行是一定要修的。在修完加行以后,就可以每天早晚各安排一些时间,一部分用来修菩提心,一部分用来修空性。如果这样,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即便不能即生成就,但在这一生当中也会有明显的进步。
佛教的见解、修行方法和修行结果就是这样。只要你愿意站在中间的立场去研究、去探讨,就有办法给你证明它的真实性,如果你还想进一步修行,就可以像前面所说的一样去改变外境。
在修到八地菩萨的时候,整个不清净的娑婆世界都已经像极乐世界一样完美,即使八地菩萨前往地狱,在他的境界中,地狱也成了极乐世界。对八地菩萨而言是这样,但对没有证悟的众生而言,娑婆世界仍然是娑婆世界,地狱仍然是痛苦不堪的地狱。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菩萨的心里就会有慈悲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慈悲心呢?因为,如果世界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他们也无能为力,但所谓的痛苦、所谓的六道轮回却是由众生的心所创造出的一个虚幻景象,众生在创造出了这样的虚幻景象之后,又自己去承受其中的虚幻之苦,这些愚昧无知的众生实在是可怜的。面对这些境况,菩萨们会意识到:既然我有能力去帮助他们,又怎么能袖手旁观、视而不见呢?这样一来,菩萨心中的菩提心就会油然而生。
八地菩萨再往上走,在佛的境界当中,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地狱非地狱,没有什么六道八道、极乐世界非极乐世界的分别,当这一切都消失以后,剩下的就是不可思议的光明。那个时候,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好与不好的景象,包括山河大地、飞禽走兽,乃至八地菩萨境界当中的清净世界等等,全都消逝无踪。
为什么这些都全部消失了呢?因为,原来这些都是由我们的无明创造的,随着修行功力的逐步增强,无明的成分也逐渐减少,到了佛的时候,所有的无明都被彻底断除,由无明所产生的外界现象同时也就消散无余了。那个时候,所有的外境也就不存在了。
密宗修行人不需要等到成就八地菩萨的果位,不需要等那么长的时间。密宗有自己的特殊方法,可以快速地将所见到的不清净现象变为清净,也就是说,密宗可以快速地达到八地菩萨的境界。
为什么密宗能够如此神速地成就呢?佛经当中讲过,就像人类的运载工具有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飞机,甚至宇宙飞船等等一样,它们的速度也快慢不一。为什么要有那么多运载工具,大家都去坐宇宙飞船不好吗?因为速度最快的宇宙飞船,并不适合于所有人。要让所有的人都能适合,要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就需要不同的运载工具。
同样,佛教当中有小乘、大乘、显宗、密宗等等的差别,其中成就的速度也是一个比一个快。只有这么多层次的不同法门,才能普度所有众生。
佛陀为什么要说“普度众生”呢?你们想想,其中的“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普遍。普遍地度化众生。
如果只有一个密宗,如果只有一个大圆满法的话,就只能度化一部分根机非常成熟的众生,而不能普遍地度化众生。
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因为密宗的修法十分具体、实在,所以就能在短时间内拥有强大的力量,从而将不清净的外境转化为清净,但是,如果我们心里对清净和不清净有执著的话,那就没有什么用处。比如说,如果我们认为,佛像是庄严清净的,垃圾是肮脏零乱的,那么,从执著的角度而言,对垃圾的执著和对佛像的执著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无论清净还是不清净的执著,都是需要抛弃的,那个时候,就需要证悟空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密宗就推广了一种更好的空性,这种空性与显宗空性既不矛盾,又有自己的特殊含义。正因为密宗在两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所以密宗修法才会独领风骚。
我在讲《心经》的时候,为什么要谈及密宗呢?因为《心经》当中讲到“空中无色”,而我们却经常都能看到、感受到色、受、想、行、识诸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感受到的,只是暂时的现象,如果我们去修行,就不会永远这样。随着我们修行的进步,外境也会发生转变,最后甚至会彻底消失,而以佛的境界来替换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现象。在那个时候,虽然在我们的境界当中是光明,但对其他众生而言,六道轮回的痛苦却是实实在在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在佛的境界当中产生了佛的事业——度化众生的事业。
如果加行修得好,则偶尔也会进入到这种状态当中——在一秒钟、几秒钟、一分钟、十分钟的时间内,感受到非常纯洁、非常完美的佛的世界。为什么说“非常纯洁、非常完美”呢?因为在此当中没有好坏、美丑的分别,所以说它是纯洁、完美的。其实在佛的境界中,并没有什么纯洁不纯洁、完美不完美的分别。这种不可思、不可言的境界,不是从别处可寻的,只有我们内心的智慧才可以感悟,这种智慧,就叫做佛性、如来藏。
为什么现在我们没有这样的智慧呢?并不是我们现在没有,而是我们现在没有发现,因为有了无明,我们的心被无明污染以后,就看不到自己的光明、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他空中观的大空性。他空中观已经不是纯粹的显宗观点,而是属于密宗的见解了,其中包含了很大的密宗成分
看到你们参加推荐的法会和课程,得到了,亲身经验了无形的鲜活加持,真的很为你们高兴!
加持,是无声无形的,确是真实不虚的,
每个人 根据各自的气脉状态与印记,同样的加持,会体验到不同的觉受:
火大的,会感到清凉;
强大贪执外伸被归中的,会感到打破坚硬自我之壳的温暖悲爱;
杂念散乱纷飞的,会瞬间宁静轻安;
已较净心的,会感到无边明亮的光;
命气散乱的病痛,会减轻甚至痊愈,等等。
无论气脉状态,都会被净化:
禁锢命运的各自印记 会淡化,
生活会更顺利、美好,
身体会更轻盈健康,
心之所向,会自然得到相关的灵感智慧灌顶,等等。
即 高频了。
因每人气脉状态与印记不同,没有特定或标准的“得到加持”征兆,所以,不用羡慕他人,更不用比较。
主要的钥匙 在你手上,你信心越虔,就能得到越多。
当然,这是在明师的前提下。伪师就另当别论。
是,你们很难辨识明师伪师。所以 虽然因为安住默然 而迟迟未笔,这不 来了。
刻意在推荐法会或教师时,毫不着墨,因为不想影响你们的客观经验。
不想你们被灌迷汤似的被安利 偷偷被催眠而不自知的对号入座。
现在 可以和你们好好介绍这几位明师了:
艾瑞克Erik 是祖古乌金的弟子、秋吉尼玛的弟子,也是顶果钦哲仁波切的弟子。
若你尝试过 如法的翻译一小段经论,你就会知道 能成功翻译经论的背后,是对佛法深刻的理解乃至体悟。
虽然我不是艾瑞克的学生,一直很感恩Erik众多莲师教授的翻译作品。尽自己的力量 把他的课介绍出去,即是感恩回报,也让与自己有缘的人获益,无比随喜,多好的事啊!
秋吉尼玛是祖古乌金的大儿子,一生尊师嘱 传法于西方。以前推荐过的明就仁波切 是祖古乌金的四儿子,专门教现代化的大手印。教现代化的大圆满的措尼仁波切,是祖古乌金的三儿子。这四位,都有系统的开课教授,是你们可以跟随学习的实修派明师。
祖古乌金,是伏藏师秋吉林巴的外曾孙。秋吉林巴 是被大伏藏王蒋扬钦哲旺波发掘出来的伏藏师,他们两位 加上蒋贡康楚(也是被蒋扬钦哲开发出来的伏藏师),互为师徒的三位大师,开掘整合修持了惊人数量之跨派金刚乘法教(格鲁派除外),奠基了当今金刚乘的旺盛,事业之广大,不可思议,远超越人力所能为。
蒋扬钦哲旺波的证量,是三位伟大大师中最深的。秋吉林巴本只是一枚牧牛少年,蒋扬钦哲净观中知道某山上有一重要伏藏,但他因闭关不能外出,他就开发了秋吉林巴的伏藏本能,命他前去伏藏。当时秋吉林巴什么都不懂,但蒋扬帮他把一路上会碰上看见的种种一一预先告诉他,果然 就循迹来到了那山,成功取到伏藏,从此开始了声名远播伏藏师的一生。
蒋贡康楚的用功,是胜名远播的,当今很多金刚乘法本与总汇 都是他的著作。当初蒋扬要完成的事业,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蒋扬把要写出来的一大堆法,意伏藏投到蒋贡康楚的意识中,蒋贡康楚自传中写到,上师交待他写时,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写,但一提笔,文字就自己流出来了,而且停不下来。他的能量,就如此,被蒋扬开发出来。
为了整合保存金刚乘教法,蒋扬不懈行脚藏地各传承大小寺院,与秋吉林巴和蒋贡康楚合作,直至四十岁 完成此不可思议的事业,后半生闭关至终。
蒋扬有多位身语意转世,最著名是二世宗萨钦哲确吉罗卓,就是我分享过的珍贵高清照片见即解脱那位。三世也是多位身语意转世,最著名是我分享过的高清收藏版顶果钦哲法王。二世宗萨钦哲确吉罗卓 是 三世顶果钦哲法王的上师。
当今的宗萨钦哲仁波切,是二世宗萨钦哲确吉罗卓的转世。身高二米、众人敬仰、山一般高大庄严的顶果钦哲法王,去接被认证的小宗萨钦哲仁波切时,一路车上抱着小宗萨在膝上,一路哭着,因为他最最亲爱的上师 回来了。顶果钦哲法王,是宗萨钦哲仁波切今生最最亲爱最怀念的上师。
宗萨钦哲仁波切,以前推荐过了,官网上教授很多。还有慈诚罗珠堪布,也是很好的上师,官网上教授也很多。公众号微博等不要到处乱看,很多打着宗萨仁波切顶果法王等名号的鸡汤邪说泛滥,连宗萨的弟子都无知转发,毫无辨识力,很无语。乱世中 一不小心就掉坑里,我尽量了,你们自己保护慧命。
至于灌顶。真正有证量的成就者,灌顶时会例行清晰交代传承,但不会整天强调传承纯正卖传承招牌,因为他自己就是传承。
再就是,灌顶 最好是从实修该法的上师处 领灌,才真正有传承的力量。否则只是摇铃敲鼓的民族文化活动而已。我不是喇嘛,没有包袱,可以直说出很多藏传上师看到也很无奈的乱象。
这两点非常关键,守住这两点,就不太会走歪了。
举个例子,哈佛每年产出几千名毕业生,但不是每个都成为顶尖人物。成为首富的人,比如微软尔盖兹或脸书扎克伯克,会直接分享实际成功经验,不太会每日重复我是哈佛大学出来的。只有那些不成功的,才会把哈佛挂在嘴上。
在哈佛读过理论但现实中未成功的人 和 草根首富如马云,这两人中,你会选择和谁学习?实证的重要性。
也介绍了两位加持力无比殊胜的上师给你们了,噶千仁波切和老萨迦法王,他们的灌顶,有一场就参加一场,是活珍宝。
噶千仁波切尤其慈悲,几年前就开始录制完整的各种灌顶与修法视频,并开许学子看视频领取灌顶及修法,如此无边的慈悲,超越言语,你们越接近心性 就会越明白。
介绍的这些经验,都是经过我自己亲身多重反复试验,不是盲目相信。比如,同一传承,同一本尊法灌顶,不同大牌上师,亲测过,效果截然不同。又比如,也试过,在毫无概念的情况下,接受了真正的灌顶,效果如何惊人。各种测试,很接近科学的双盲实验法了。
你们若相信我,会省很多时间精力与金钱;但若有迟疑,请一定亲身验证,不要勉强相信,否则没效,只会浪费宝贵时间。
至于要跟哪位老师,藏地每个成就者都有很多上师,佛陀自己也和多位上师学过,莲师也是。
只灌顶不修法,效果短暂有限,就像到小秘境只读不修,也是效果短暂有限,都是非常可惜了。
领教到法,要修,才能知道相不相应。
照上师指授修持了,就自然与上师越来越相应;
没修持就倾倒的,大多是妄念所致(此处心疼一下很多上师的无奈);
靠倒上师 但不修上师所教的法,只是找情感依靠的巨婴,不是修行;
身语意皈依了上师,还是可以和其它善知识学习,但会清楚知道哪里是家;
会三心二意的,就不是真正身语意皈依,就是还没找到真正的家。
好了,说了许多了。单单这些,你们应该就忙不过来了。真想修行的有缘人,应该帮你节省了许多许多时间了,你只要直接去修,就是了。多幸福。
若想看藏传佛教之外的成就者教言,以前推荐过一些。当然,还有很多藏传佛教 和 其它教派成就者,夕阳老师的意识内化网站上就很多。
祝你们 早日找到能安下身心的家。
读者评,法会供养后,马上得到真实不虚的神奇回报。
那是因为信念 在得到确认与满足后,瞬间歇息 而回到源头,回到 潜意识老天爷能神奇化现 的维度。
虽是有意识,强过畜生道的无意识,
虽然神奇,强过笨重的人道,
但仍然在六道中,没有解脱于信念的控制。
解脱道的供养,是照亮信念,
顺着信念、利用信念,
以眼见为实的实际供养,
激起喜乐明点之腺体反应,
透过直面那喜乐情绪,
把明点供养给光明法界,
如此深深安住无价的大乐空性。
写出来好像很多步骤,
但其实整个过程是自然发生的,
不经思索 一气呵成。
清晰度够高,就能把瞬间发生的事,明确精细地 以任何角度 用不同的方式 解刨说出。
这 就是实修体证 和 头脑口头禅 的差别。
而清晰度的高低,就是证量的高低。
证量够高,就能理解万物中的“佛法”,就不可能认为 佛陀的某些教授 是不究竟的。
没有不究竟的法。只有不究竟的“老师”, 和不究竟的听者。
改天可以写写,如何透过佛陀最简单的教授 — 守戒,如守妄语戒,如守偷盗戒,都能成就。
近日又碰上深陷头脑的口头禅一派,有感。
此类人,不但喜欢自我标榜为不用禅修此时即证悟的“真理”,更嗤禅修为不究竟。
这种自设的头脑魔障最难走出,却对喜欢走捷径的现代人极具诱惑力,所以极容易圈粉。
此团体的领导人之一,喜欢标榜自己广阅各宗派法门,更以自己完成过藏传正宗的三年三月三日闭关却未成就为例,证明禅修没用。记得当时听到 我口里的一口茶差点从鼻孔喷出,自己没成就 却怪法不究竟,这基本头脑逻辑都不健全,还能带领人证悟?
常来的读者们应该都知道,我反对迷信宗教,认为宗教只是人为的组织形式之一,和开公司没太大差别;也反对盲目崇拜,最终的皈依是自性上师。但我更反对口头禅,那是断慧根的魔障。
写出来,是希望帮助到有缘来这里的读者,不堕入口头禅的深渊。
每天 好好放松打一座,
让自己回到 无条件的爱的怀抱里。
彻底无条件的爱,
因为 你什么都不需要做。
闭上眼睛,因为不需要看,
放松舌头,因为不需要言语,
放下一切担心,因为这爱 是无条件的,
放开一切欲求,因为这爱 从未离去过。
在真实不虚的爱的怀抱中
真正地 大休息。
无时无刻 等着你的
爱。
请不要读了就过,
请不要错失这不可思议的爱,
请今天就亲自体验一下
这无条件的爱。
昨晚梦见 恩师噶千仁波切笑呵呵地 帮我编了很美很美的长发辫子,装饰顶轮而下,美得不似人间。
知道是好梦,但不知道确切象征什么。问了夕阳老师,师回:
“编辫子 有保护 手结 金刚结 结是誓言不散失的力量”
“长辫子 是加持力量长久的不散失”
又是感恩得痛哭流涕。顶礼感恩最慈悲的恩师❤️
想起几个月前的那早,恩师突然回应我之前提过的供养意愿,主动让我供养他每个月的医疗保健费用。文字是写不出来 那如实的恩情 — 恩师刻意恩许我如此 和他结下超越今生的善缘,生生世世,法的善缘。
恩师总是以超越时空的心相印,明确地 慈悲地 与我对话。
恩师只有一个愿望,希望我把得到的 无上甚深微妙法 尽量传出去,传承他 帮助众生脱离苦海 的心愿。
唯有如此,才能报答恩师。
写完发出一抬头,11:11。老天爷 is always real time.
筆者寫於2021年三月六日
去年年末,lila姐让读者写一下自己的心得。结果我心里掀起了狂风暴雨:自己还在痛苦中,根本就不配;又不想落后于他人,觉得自己很差;又觉得枉费了lila姐给的回向世界的机会……总之越陷越深。看到其他同学写出了文章,我甚至没有进去看的勇气。
写这篇文章,其实也成了卡在心口的一个结。直到……照亮“结”不过是一念……
老天爷告诉我,时间到了,可以写写了。
lila姐的一篇文章中写过“你和地球上任何一个人之间 只相隔六个人。”不经意的掐指一算,我和lila姐之间真的只隔了六个人,这个与我来说最珍贵的一个人,我的上师。
当初大概是20年初夏的样子,懵懵懂懂进了她的微博(之前好友分享过她的文章,一直都没有在意),看到的第一篇留有印象文章就是谈性的。当时就觉得很受教,因为我在这方面本身就比较前卫。但真正转入她的小秘境提问是去年10月份,碰巧看一个好友转发她关于孩子的一篇文章。
虽然已经花很多时间来修行以放下对孩子的抓取,但内心仍充满对孩子的愧疚。每日每夜被这种愧疚折磨得无法入睡。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也开始了一段“神秘”的旅程。
一开始并不喜欢进小秘境的感觉,因为总会感受到莫名其妙的焦虑。也因为lila姐接触了夕阳老师,也有抵触。后来因为自己太痛苦了,所以慢慢跟着开始做大礼拜、站桩、做瑜伽、打坐。开始学会了看念头,看情绪。虽然更经常的还是被这些念头情绪给带跑,但能感觉到进步。随着这些念头情绪不断的剥落,突然有一天,我看到了自己的恐惧。
其实好像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真正注意到自己在无形当中得到了小秘境的加持,得到了lila姐的证量恩典。之前慢慢开始会看念头,看情绪,其实也是在这无形的加持中才开始“学”会的。之所以学加了引号,是因为这就是在加持下自然而然会的。而之前因为频率太低,所以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因为频率太低才迟迟的没有从微博转到小秘境。也因为频率太低,一开始并不喜欢进到小秘境来阅读。
随着不断的深入,越来越觉得小秘境的加持真的是无比的殊胜。lila姐和夕阳老师的文章越来越能看懂了。这让我这样一个一年前根本就不知道灵性为何物的人,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慢慢熟悉、认出、乃至安住心性。
其实就如lila姐说的,坛城的加持、上师的加持,让你瞥见了心性,从此就有了不退转的信心。而正是当初因lila姐和夕阳老师的加持而有的一瞥,以及这之后lila姐的坛城和夕阳老师的坛城不断的在帮靠近他们的学子疏通气脉,最后让我越来越得以对神圣虔诚起来。而对神圣的虔诚真的是最大的恩典。
一但靠倒,完全就放松了下来。具体日子我也记不清了。就感觉从某一天开始,周围突然明亮了起来。慢慢能感受到那无处不在的浩瀚与宁静。这浩瀚与宁静中真的充满了大乐。就在这个高处看着念头和情绪的来回起伏,然后化作能量消失在虚空当中。
还有靠倒神圣后,神圣真的可以亲自带着你前行。认定lila姐为上师之后,她就开始经常性的闭关。偶尔出现,我就猛劲儿问她问题,她也有时回复有时不回复。其实她就是在对症下药,在“逼”我成为自己的光。真的是无比感恩。也对当初内心闪过的怨意感到无比愧疚,诚心忏悔。也感到诚意忏悔的殊胜。后来也是没有办法,不得不往自己内心去找答案。渐渐开始发现老天爷其实无处不在帮助我,给明示、暗示、乃至印证。
随着不断的闻、思、修,我的生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那曾经让我难受拼命想摆脱的关系当真就主动离开了。其实这个我本来很迷惘,根本不知道怎样。老天爷其实给了我很多暗示,让我离开那个关系。可后来看我真的不动,于是就让对方开口,我就这样“被”主动离开了。还有很多曾经让我痛苦的关系,“莫名其妙”的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越变越顺畅。还有一直以来困扰自己的匮乏感慢慢也在变淡,生活真的美好、富足、自由起来。
当然不得不说说缘起那个关于孩子的纠结。对孩子的愧疚的念头时不时还会冒出来,也有腺体情绪的条件反射,但是力量越来越小了。就算是出来,也是淡淡的,过一会儿就消散了。
好像忘了说,肉体的疏通,就是那些功课:大礼拜、站桩、打坐、冥想、念诵、瑜伽、快走等,真的是非常的必要、殊胜。就是lila姐说的身心都要修。有很多念头在这些功课当中因为神圣的加持看得更清楚。
修行还在继续中。清楚贪嗔痴还有很多很多。但方向已经清楚。没有怀疑了。
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一切都交给老天爷了,我哪里用得着费心费劲?嘻嘻[爱你][坏笑] 其实也没有什么未来,一切都是每一个当下的相续。
安住照亮。
感恩!顶礼!赞叹!@上帝的Lila
后记:文章落地,发现眼前更加美好、光明、轻安。突然大悟lila姐让写这些文章的用意:写的过程也是照亮的过程。让自己看到自己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其实是老天爷借“我”写出让“我”看的。说的简单点,就是其实写前我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或是不够清晰。写出来后一看还真是。
而当带着感恩神圣、上师、回向众生的心来写,这些美好其实涌向了自己。感恩!
真是“碰巧”又看到lila姐《致小秘境的常客》的文章了。“碰巧”加引号,因为现在明白这其实就是自己的意愿。无二无别的老天爷。前两天散步还想是不是终于可以写一写自己的经历了,之后就忘了。老天爷没忘。那就在微博写写,等小秘境重新开放时发给姐姐吧。
碰到lila姐的缘起,好像是一个共同关注心理学学者的朋友发了一篇lila姐的文章。其实已经记不清了。但真正开始关注lila姐,是看了她写的关于“性交”的文章。当时一震:居然有人这么深刻地谈论这种禁忌话题。而自己就是一个很“开放”“大胆”“不廉耻”的人。这么说自己没有任何诋毁或是赞叹。
当时的自己感觉自己已不是在最低谷了,在那之前经历了被PUA,离婚、辞职、离家飘无定所、几乎断绝和父母的往来等等。确实是借助心理学、心理分析,才没在那些“悲惨”时刻选择破罐子破摔的。也正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才明白:法无高下,一切在当下都是整整好。
但,那似乎还不是最低谷。只能这样勉强说,因为看到了其实哪有什么高峰、低谷。一切如梦幻泡影。不过,当初,那个低谷确实真切极了。
过程是这样的:在经历了如上那些事件后,内心的趋势让我走进SM。于是便遇到了前男友。
“臣服”于前男友的掌控中,又因为种种因缘和合,我最后的一丝牵挂:女儿 居然也不得不被迫斩断。
当初带着不到两岁的女儿“逃离”前夫,女儿是我最后的牵挂和勇气。好像当初做了那么决绝的斩断和外界一切关系,都是为了女儿。而老天爷绝了,最后这一刀,就是要砍断我对女儿的执取。
这才是真正的痛不欲生。原来一切断舍离还有最后一根稻草“女儿”可抓,而这一下的斩断彻头彻尾。
我完全瘫痪了。在这时,老天爷又“奇迹般”让我看到了好久没看的lila姐的文章。这次就是讲孩子的。(即使现在明白了,还是情不自禁狂呼:怎么这么巧!!!!!!!!) 第一次,放下自己的自卑和矜持,走进小秘境。(原来只是看看姐姐的微信和公众号推文,始终不愿意去灵感湖,现在明白应该是当初自己频率低,排斥了。)
向姐姐提问,叙述了种种。姐姐说:用分享过的诀窍 看着自己的情绪,直面。我知道你是可以看到背后的恩典的。你会知道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看今天的文章。
我顿时泪如雨下。顿时感到无限的爱和力量。顿时感到找到了依靠。顿时,我瞥见了祂。不过在那个当下,我还不知道已经得加持瞥见了心性,是在写着的过程中我才突然意识到。
在那之后的坎坎坷坷、上上下下中,姐姐的文字就是明光,姐姐就是与祂不二的上师,灵感湖就是坛城。加持真实不虚。
其实读姐姐的文字,常常感觉并不“舒服”。经常戳心戳肺,各种念头情绪纷飞。这就对了,这是治病良药,不是让你舒服的安慰剂。姐姐的文字就是纯洁的镜子,照亮我的贪嗔痴。又因为姐姐的加持,更明显地看到贪嗔痴而已。顶礼感恩?
这么写着,好像这感悟是天生的。是也不是。说是,因为确实是,一直都在。这虔爱就是心性,就是神圣,一直都在,从未离去;说不是,是因为被我执迷障,一开始都看不见虔诚,甚至觉得自己早被抛弃。
对,是加持。这加持净化了气脉,让自己对心性有了一瞥,也就是开始意识到自己是有虔诚心的。这么写着,才更加明白姐姐坛城加持的殊胜,姐姐给予的无上的证量礼物。❤️❤️❤️❤️❤️❤️❤️❤️❤️❤️❤️❤️❤️❤️❤️❤️❤️❤️❤️❤️❤️❤️❤️❤️
有了这一瞥=有了虔诚心,道路似乎有点被照亮了,修行才慢慢得以开始。这个开始真的是最最最重要的。因为一旦开始,就不会回头了。越走道路越亮,越清楚。
就这么走着,其实不知道那一天开始,自己就在了。似乎一直都在,根本没有个开始。倒是因为一贯自卑和抓取,就是不相信,所以才不断掉落又不断爬回去,反反复复。直到最近姐姐“严厉”直指。果然是上师。一直都“戳”地又准又狠。爱与力量的完美结合。而我一直渴望的就是与这个“爱与力量的完美结合”的合一!!!!
一下子,稳了。不是怔悟了。还差很远,一身习气有待照亮消散。只是,看到自己不是习气,所以终于可以悠闲自得地看着习气起起伏伏地变换游戏了。好玩。
姐姐呢?坛城呢?依然如物质般真实不虚。但已经不是头脑的概念了。换句话说,可能才刚刚开始“看到”真实的姐姐@上帝的Lila 和坛城。?????????????
❤️永远心相印♥
愿有缘众生皆升起强烈的永不退失的虔诚心❤️